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

——摘自《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1)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落后的状况?

材料二:从1960528日,中共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几个地方库存的粮食能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这几个地方是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全国其他地方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述的情况?
(3)后来党中央采取什么措施扭转这种状况?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了没有?为什么?

材料三: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有“一夜堀起之城”的美誉。


(4)根据材料指出这座城的名称以及“一夜崛起”的原因。
21-22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
知识点: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大跃进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中国的空前统一,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从而成为中华大地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真正主人,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材料之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1953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手工业经济分散,劳动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在城市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使党不得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施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