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4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有识之士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救亡图存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至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用材料中原话回答)“改革者”为得到“轮船与枪炮”采取了哪些措施?(举两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新知识分子”“唤醒国家及人民”的“基本东西”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22-23八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有识之士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洋务派先后提出了两个口号,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我国实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的强大,指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用材料中原话回答)“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写出洋务派所提出的口号。
(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有识之士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   我国实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的强大,指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用材料中原话回答)“改革者”为得到“轮船与枪炮”采取了哪些措施?“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使“这一问题有了答案”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一句话的?
(4)材料四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用(自强运动)这标语概括1860至1870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之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自强运动”的目的。(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组织了哪一改良运动?这一运动提倡向西方学习哪一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他们”认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此“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