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20
大学不仅维系着人类的往昔,而且是驶向未来的摆渡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教堂的钟声”、“骑士的马蹄声”、“城市的熙攘声”、“行会的劳作声”等一系列“声音”在以“知识”为特征的音符中,共同谱写了作为“高等学业"的实体性组织,它与圣职主义、帝国主权通力协作,构筑了基督教世界长久安定的生活空间。”

——英海斯汀·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


(1)材料一中的一系列“声音”分别有何具体含义?

材料二

北京大学简史

1898年正式创办,名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1900~ 1902年遭到破坏,一度停办。
1903年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
1916~ 1919年蔡元培任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任职或任教。
1938 ~ 1945年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5个学院、26个学系,坚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整理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二①③处内容概括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别简述分析②处大学遭到停办和⑤处迁往昆明的原因。
(3)根据④处的史实,分析这一时期的北京大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十三五”以来,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共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工作,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39所。共建促使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土地、编制等支持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大幅增长,总计超500亿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共建带动中西部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190亿元。

——新华网《教育部:“十三五”期间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总计超500亿元》


(4)根据材料三,概括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建设的具体举指。
2022·山西太原·二模
知识点:新式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不仅维系着人类的往昔,而且是驶向未来的摆渡船。

北京大学简史
1898正式创办,名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为办学方针
19001902遭到破坏,一度停办
1903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
19161919蔡元培任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任职或任教
19381945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5个学院、26个系,坚持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整理自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根据材料中的①、③处内容概括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别简述②处遭到停办和⑤处迁往昆明的原因。
(2)根据④处的史实分析这一时期的北京大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下表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8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9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3)阅读材料二、材料二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   19361213日三份报纸对同一新闻的报道



(4)材料三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三份报纸对该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的变革往往与国家形势、国家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时间事件
A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75年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
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B1895年清政府批准学堂”(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 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材料三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1)根据材料一,从表中A、B两项中任选一项,并分析当时国家形势及相关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三次留学潮的特点。这一次留学潮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办学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奕考虑到,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急需培养外语人才。为此,要求设立同文馆。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选拔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进馆学习,后又扩招满汉学员。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华被迫停办。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等

材料二   1937年,国民政府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跑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京师同文馆创办于中国近代哪一运动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文馆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概括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富强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