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和清初农业发展状况(部分)

唐初

唐朝前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政府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位。

清初

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并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饭下册)整理


(1)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和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颁布于1933512日,这是美国政府企图对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的尝试。目的是限制小麦、棉花、玉米、大米、烟草等农作物及牛奶、生猪等的生产,以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价格。1935年末,农产品价格已接近稳定。但是,这种削减和破坏生产力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批评。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2)《农业调整法》的颁布是哪一历史事件中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一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其局限性。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逐步放开农产品交易,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逐步构筑造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魏后凯、杜志雄《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如何开展市场化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四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1014日)

(4)上图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2022·云南昆明·二模
知识点:盛世经济的繁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特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恐怖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 增加了近3亿亩。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 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摘自部编版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只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变化部分大事表

时间大事

1950 年 6 月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
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6 年 12 月
全国 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9 年 1 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队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农业获得大丰收。
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2021 年 2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
见》,即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 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 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21 中央一号文件等资料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状况。结合所学,简述这一状况对当时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农业进行调整采取的措施及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从1950年到1956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79 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的原因是什么?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哪 些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认识?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阎万英、尹莫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政府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三 《农业调整法》颁布于1933年5月12日,这是美国政府企图对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的尝试。 目的是限制小麦、棉花、玉米、大米、烟草等农作物及牛奶、生猪等的生产,以克服生产过剩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促进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为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粮食问题作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写出《农业调整法》颁布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做法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有何特点。(作答时需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归纳可从哪些方面加强粮食安全。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治维新的一切改革措施中,地税改革是一项最重要的根本性改革。这项改革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7—1917年间,日本农业产值的增长率,大体维持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的水平,超过了日本1.3%的人口增长率,地税改革实施,造成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仅在1886—1889年,农民及其家属就有100万以上流入大小城市。

——摘编自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材料二       农产品价格从1930年春起连续下跌,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被销毁。1933年5月,罗斯福批准公布《农业调整法》,其中的内容侧重于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并恢复农民收入。根据法案成立的农业调整局,控制棉花、猪等农副产品的工艺,仅1933年就缩减棉田耕地1000万英亩,1933年—1934年收购屠宰了600万头小猪,千万头牛和羊。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粮食产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段统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地税改革”在明治维新中的地位。其概括这一改革措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出台《农业调整法》的背景。为“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具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从1978年—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