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2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旭华(1926——),“中国核潜艇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舰系。1958年黄旭华奉命调往中国“造船技术研究室”,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拼凑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7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痴心不改强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并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
知识点:“两弹一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部分史实简表

时间

史实

结论(历史意义)

1950-1952年底

A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3-1957

B

1953-1956

三大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依据材料一简表内容的要求,分别填写A、B两处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B处相关内容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三: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史实说明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能取得伟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黄继光(1931-1952     图二   罗盛教(1931-1952
(1)根据材料一写出黄继光和罗盛教是在哪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上面几位英雄人物的共同品质。

材料二


图三   “铁人”                      图四   “两弹一星”元勋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三“铁人”、图四“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是谁?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材料三

于敏,1926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年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带领团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19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国杂交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2001219日,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授奖励证书和奖金(500万元)

(4)材料四中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他”是谁?他在国际农学界获得了怎样的赞誉?
(5)说一说国家为于敏等院士颁奖的意义。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1935年,钱学森赴美国求学,离开祖国之前,他说:“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习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服务!”1949年,钱学森听闻中国解放,辞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积极为回国做准备。但美国当局以钱学森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将其软禁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多次谈判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自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还积极投身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科技必须重视教育,培养熟悉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的现代人才。钱学森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材料二: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等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黄旭华是20世纪30年代末回国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


(1)依据材料一,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国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国际、国内背景。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钱学森和黄旭华均在哪一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归纳以上材料中涉及的杰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