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7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1-22八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 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0课


(1)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2)依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出“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1980 年打开的第一扇 “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3)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0课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光辉的起点”的重大转折会议名称,并说出“新的伟大革命”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2)指出材料二中“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使中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启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转折之路】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此会议前后党的工作中心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回归之路】

香港回归标志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材料四: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节选)

材料五: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歌词

材料六:《人民日报》(影印件)材料四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照片)



(4)材料四所表达的方针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
(5)如果要研究“民众对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普遍心态”,选择哪则材料最合适?说明理由。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香港回归祖国的影响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