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在屡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19世界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据材料指出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3)材料三的规定来自哪一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明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人民的抗争】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场运动?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怎样的愿望?

材料五: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拳匪纪实》


(5)义和团运动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在对待外来事物的认识上有何不足之处?

【艰难的探索】

材料六: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6)根据材料六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材料七:“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21-22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末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马关条约、瓜分狂潮辛丑条约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给英国;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协商。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哪场战争?这些战争分别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哪一条款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3)材料三中哪一条款表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4)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民的抗争】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五: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拳匪纪实》


(5)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怎样的愿望?请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在对待外来事物的认识上有何不足之处?
【艰难的探索】

材料六: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七:“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6)根据材料六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指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源。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人民的抗争】

材料三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3)据材料三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所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难以施行的根本原因。

材料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4)根据材料四,分析该运动的性质,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运动在对待外来事物上的局限性。
(5)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对“界碑”的含义做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2)材料二中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材料三所涉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条款是什么?
【人民的抗争】

材料一   油画中的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图1油画《民族英雄邓世昌》                                     图2 油画《义和团廊坊大捷》
(3)指出图1中邓世昌指挥的战役名称以及图2中民众的抗争口号。

材料二


(4)                    根据上面图片,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艰难的探索】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5)根据材料,写出“自强运动”所指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该运动为实现“国防近代化”创办的工业。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重要一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马洪林《戊戌变法研究百年回顾》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戊戌变法”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