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之治是中华文明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载舟覆舟之喻,这是孔孟荀说过的话。贞观君臣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警示意义,形成了一种民本意识。

——摘编自任世江《大唐的辉煌与社会风尚》

材料二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编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之《求谏》

材料三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首都长安城人口达一百余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的西市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占地1600多亩,有220多个行业、4万多家固定商铺,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当年的长安人就已经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尚生活。

材料四   隋、唐是继西晋灭亡以后南北长期分裂又重新走向统一的两个王朝。经过隋的短暂统治,唐朝建立起更为稳固和广阔的统一国家。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方面,唐朝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致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所以,唐王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牛致功《隋唐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贞观君臣”落实“民本意识”的举措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关系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唐朝前期人口户数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唐都长安的特点有哪些?这反映了唐朝前期什么样的社会特征?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国际地位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1-22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中
知识点:贞观之治国际大都会长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涌向长安城东。这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藉田之礼”荒废既久,现得以恢复,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贞观之治》解说词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 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 28年)为841万户,754 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唐太宗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 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上升,史称“开元盛世”。首都长安城人口达一百余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材料四:长安城的西市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占地1600多亩,有220多个行业、4万多家固定商铺,是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当年的长安人就已经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尚生活。

——“长安与世界的对话”部分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皇帝恢复“藉田之礼”的目的,并写出唐朝发展农业的另一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唐都长安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朝前期社会的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