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罗马强盛之前,伊特鲁里亚人、迦太基人以及希腊人都已建立了强大而精深的文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吸收甚至是直接仿效了这些文明的许多制度与习俗,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尽管其他民族,比如萨谟奈人,总是设法阻止罗马人的扩张,但他们还是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

——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华夏文明和罗马文明所处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夏文明与罗马文明发展的异同。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
2022·河南郑州·模拟预测
知识点:春秋争霸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交融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三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等。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

——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和交融加强”和“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的史实,说出秦汉时期与“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有关的将领和少数民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方式有哪些?概括指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全部北朝史中……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朝廷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此举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有什么特点?当时哪个改革促进了“汉化”?并列举出两项汉化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