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为维护国家统治,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关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先从一件小事情上开始,那就是他不再称为国王,而改称皇帝。这是“皇”“帝”二字第一次结合为一个专有名词,从此它的地位比国王高一等,代表国家最高元首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他”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他创立的哪套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特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时期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写出汉朝这一时期推行的政策叫什么?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作什么?

材料三   《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公元30年),十一月丁卯,诏“…没入为奴..-皆免为庶人”。十二月,诏…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刘秀在夺取天下之后,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修陵也要求简朴,令“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在他的影响之下,后宫也节俭成风。他不但自己节俭, 还要求大家都节俭。比如他曾下令要求薄葬。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什么?

材料四   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问他们:“各位大臣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咸阳王拓跋禧回答说:“群臣们都盼愿陛下能超过前王。”皇帝接着问道:“那么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拔跋禧再回答:“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皇帝又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4)材料四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他施行汉化政策后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1-22六年级上·山东泰安·期末
知识点: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汉朝(前202年-220年) 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族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统一全国,建立了汉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光武帝统一天下,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王理《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谁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到这个时期 (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情况。用四个字概括这一时期推行的政策。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作什么?

材料三:主父偃:“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用西精削而稍弱矣。”

董仲舒:“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3)材料三中主父偃给汉武帝刘彻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的实行,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为了推行董仲舒提到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汉武帝刘彻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 (公元30年),十一月丁卯,诏“王莽时……没入为奴婢……皆免为庶人”。十二月,诏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刘秀在夺取天下之 后,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修陵也要求简朴,令“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在他的影响之下,后宫也节俭成风。他不但自己节俭,还要求大家都节俭。比如他曾下令要求薄葬。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什么?
材料解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