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当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推行汉化政策就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一统中原。”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编自《魏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汉化政策”的比较典型的两个少数民族。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原因。并探究其影响。
21-22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
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中国历史》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知识,请列举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一名大将。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民族交流方式有哪些?(至少回答2点)
(2)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四概括出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你认为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中国历史》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知识,请列举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一名大将。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民族交流方式有哪些?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材料五∶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五,概括出民族交融产生的影响。
(4)综上所述,你认为促进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