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推行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2)材料二中提到的“皇帝”是谁?这场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作什么?
(3)依据材料二谈谈“变法维新”在经济、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自强运动的强化”的?
(4)用一句话概括变法维新的作用。
21-22八年级上·河南漯河·期中
知识点: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派全盘建设的事业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如:李鸿章于天津设水师学堂、设天津武备学堂、成立北洋海军等等。

材料二: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 “求富”,强调以 “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 “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 “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四: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动机”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付诸实践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5)根据材料四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材料一:洋务派全盘建设的事业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如:李鸿章于天津设水师学堂、设天津武备学堂、成立北洋海军等等

材料二: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 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 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 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四: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 领域……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 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动机”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付诸实践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所有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图片标题“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的理解。
(2)材料二中的“变法维新”距今多少周年?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其“自强运动的强化”?
(3)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变法内容的角度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个失败一个成功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