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4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宏观概览——时代特征】

材料一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②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注释:牺:祭品,如猪牛羊等。

quǎn亩:田间、田地。勤:劳力

战国商鞅方升(亦称方量)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一览表

国家

改革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韩国

申不害改革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秦国

商鞅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1)依据材料一,将相关史实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完成表格。
序号时代特征
大动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历史聚焦——商鞅变法】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1

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2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到: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注释:①本:指代农业。

②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上述两种观点。
(3)结合所学,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抽丝剥茧——探寻联系】

材料三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然而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内在联系。
21-22七年级上·北京朝阳·期中
知识点:铁犁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宏观概览——时代特征】

材料一

①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

②宗庙之牺(祭品,如猪牛羊等),为畎亩(田间)之勤(劳力)。

——《国语·晋语》

③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商鞅铜方量
⑥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1)依据材料一,将相关史实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如下表格所示,完成表格。
序号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④⑤



【微观聚焦——商鞅变法】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桓宽《盐铁论》


(2)材料二中“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与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有关。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你认为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微观聚焦——百家争鸣】

材料三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学术流派是哪个。并说明理由。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卫鞅亡(逃)魏入秦,(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1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2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到: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①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②。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注释:①本:指代农业。②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也被废除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以此判断商鞅变法的性质。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商鞅却遭遇车裂之刑,你认为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二,概括上述两种观点。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