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化的探索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辛亥革命摒弃了以“朝代”代“国家”的陋习,第一次出现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革命派所发出的“建设新中国”的呼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在亚洲首创共和”的历史功绩自应彪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1)依据材料一,李鸿章为“中国欲自强”而做出的努力的一场运动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3)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4)领导辛亥革命的是哪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依据材料三说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5)从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三次探索异同点是什么?
21-22八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1)依据材料一,概述李鸿章提出的“中国欲自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辛亥革命摒弃了以“朝代”代“国家”的陋习,第一次出现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革命派所发出的“建设新中国”的呼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在亚洲首创共和”的历史功绩自应彪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咯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们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根据材料三,写出“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标志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原因。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衙》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列举一例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企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当时他上书给哪位皇帝?
(3)依照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写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哪一年建立了共和体制的“民国”?其胜利果实被谁篡夺?
(4)综合以上材料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对西方的学习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