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
创新是—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是民族竞争的核心。制度更新、科技进步和改革调整,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成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革命”和“全新的政体”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1人物的成就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图2所示内容的发明者是谁?图3所示的交通工具所使用的动力来自于哪种机器?
(3)19世纪60年代,下列国家发生的改革,都废除了阻碍其经济发展的旧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按要求完成下表空白处。

国家

改革名称

废除旧制度

领导人

共同影响

俄国

1861年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日本

明治维新

藩制、封建身份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为应对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政府有何举措?该举措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5)上述材料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20-21九年级下·江苏连云港·阶段练习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与新能源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启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为此,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1868年开始,日本新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材料一中提到“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是指什么?材料一中的“新政府”指的是什么?它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次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1928年一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西方经济的崩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应对“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4)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而此时,日本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提倡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欧化风靡一时,但注意民族传统教育。

材料二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次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努力”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主观目的是什么?日本政府的主张反映了哪一次改革的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为应对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