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材料二   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

材料三   《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

材料五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是保护私权利的法律汇总,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也是公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一,法家代表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秦汉时期,哪一位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全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方略?
(2)根据材料二可知,宋代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强了谁的权力?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这一目的,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哪一特务机构?
(4)根据所学知识,人们把材料四中的做法称为什么?这种变化对清朝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负面影响?
(5)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根据材料五,说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要意义。
19-20七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
知识点: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建立与统治文字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繁荣和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这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是哪一朝代创立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的一个盛世。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材料三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1518813
宋太宗81487186
宋真宗121760147
宋仁宗134561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与北宋哪项政策密切相关?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作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

——整理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鲁尧贤《北宋的兴衰与北宋中央集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三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认为影响国家稳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材料二中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此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并根据材料三分析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伟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党的治国方略、方式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摘编自《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四:2020年5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立法要有人民性,这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孙宪忠说,我国民法典每一条都是围绕着承认和保护民事权利、指引主体如何行使权利展开的。此外,民法典针对现行民事法律中对人民权利的不必要限制性规定都作出修改,充分体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权利”这一宗旨。

——摘编自“学习强国”时政新闻


请回答:
(1)请写出我国体现材料一中作者观点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名称。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革”时期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决定》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4)材料四体现出我国首部民法典的制定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