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2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选官制度中的才学标准,并非在短时间能够被完全贯彻,门第也不会随着王朝的更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成熟,全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学选官的原则。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要到宋朝才基本完成。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朝开国后,统治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士人政府”,实施文治,以文抑武。为此,就要恢复作为“士大夫政府”附属物的科举考试制度,用以选拔数以万计的文官去填充它。

——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材料三   (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统治者找到了能够适合皇权专制的选官大法。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中央集权的高度亲和力。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真正实现“才学取代门第”需要怎样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遵循怎样的基本国策?这对宋代科举取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0·江苏苏州·一模
知识点:北宋的建立与统治宋代商业纸币的出现及作用崇学风气的盛行(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国家的社会控制能力,提高各级官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唐朝对官员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开科考试是真正贯彻按才学录取原则的前提;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该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中后期,进士科成为宰相等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凭借高官子弟特权进入仕途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

——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选官制度的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产生的影响。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


   
                                   图A

宋朝开国后,统治者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士人政府”,实施文治,以文抑武。为此,就要恢复作为“士大夫政府”附属物的科举考试制度,用以选拔数以万计的文官去填充它。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①指出图A形势图反映的局面名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实行怎样的基本国策?简述宋代发展科举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图B 举子看榜图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文体。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②指出明朝科举考试题目的来源。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八股文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文化专制的表现。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1518813
宋太宗81487186
宋真宗121760147
宋仁宗134561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并指出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材料二体现了宋朝的什么国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这种“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