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综合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0
城市化--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中国的城市化与英国的城市化最大的不同在于触发地的不同,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 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 农村城市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因而,英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自发形成的。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 些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几乎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 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集中。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材料三建国后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弟,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后表格中的三个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试举两例。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9-20九年级下·广东东莞·阶段练习
知识点: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大跃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与此同时,英国社会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产生了新的问题。

材料一: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说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破产的手工业者都加入了无产阶级队伍……他们被迫起来斗争……他们开始认识到团结起来斗争的重要性……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所说的英国“抢占先机”的典型表现指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4)材料四中提到的在宪章运动的大部分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英国,后来他们研究了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的经验,提出了什么科学理论?列举一个19世纪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图A 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图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2)结合所学分析工业化初期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的原因?写出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为恢复工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图A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的世界位次,据材料分析苏联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