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分析说明题 适中0.65 引用16 组卷833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关案例
①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
③吴某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为什么?
(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请就我们如何预防犯罪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
知识点: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预防犯罪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一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对“规则”有着更为丰富的注解和阐释。

中学生说:“在学校,上课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吃饭自觉排队……。可以让我们的校园更和谐。”

爸爸说:“做人做事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邻居说:“希望邻居们都能够遵守小区的文明公约,让私人物品和噪音留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文明引导员说:“一米线的间距,不仅靠‘线’的约束,更需要通过自觉遵守来实现。”

(1)社会规则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实现。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对待规则,为社会的和谐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材料二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关案例①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
③吴某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2)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为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某校召开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任务。
[法不可违]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请你对以下新闻进行点评。

2022610日凌晨240分许,河北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一起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612日,陈继志等9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923日,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公开宣判,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等9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2万元;对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11年至6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


(1)该案件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法记心中]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相关案例①苏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2)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哪一个行为是犯罪行为?请说明理由。
[法助成长]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如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



(3)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为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某校召开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任务。

【法不可违】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请你对以下新闻进行点评。

2022610日凌晨240分许,河北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一起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612日,陈继志等9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923日,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公开宣判,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等9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2万元;对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11年至6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


(1)该案件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法记心中】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相关案例①苏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②吴某等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支付结算金额人民币3亿多元,违法所得人民币195万余元。

(2)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请说明理由。

【法助成长】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如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



(3)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