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学探究题 较难0.4 引用8 组卷1530
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下图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_____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上图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中_____(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________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________,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中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__________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铵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018·河北·中考真题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玻璃棒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可用来制备碳酸氢钠(Na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 2NaHCO3。由于溶解度不同,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会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而使溶液变浑浊。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发现不同条件下出现浑浊的时间不同。
   
Na2CO3、NaHCO3的溶解度曲线
【提出问题】影响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的影响因素有温度、试管内径、CO2流速、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体积。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每次实验时均在试管里加入1mL饱和碳酸钠溶液并在试管后放置一张写有黑色字迹的白纸,从垂直于试管的方向观察白纸上字迹的清晰程度,记录时间,用于判断碳酸氢钠晶体的产生速率。部分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序号温度试管内径CO2流速
(个/秒)
产生不同现象的时间
字迹变淡字迹模糊字迹消失
2510 mm5-85´17"7´19"8´17"
3210 mm5-83´50"4´09"4´28"
4010 mm5-83´48"4´06"4´18"
2514 mm5-86´36"7´38"8´28"
2525 mm5-8X9´43"10´22"
2510 mm10-135´02"6´40"7´58"
2510 mm2-55´40"10´45"12´36"

【解释与结论】
(1)由上述溶解度曲线图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锥形瓶中是利用碳酸氢钠与稀硫酸(H2SO4)反应来制二氧化碳。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有水和硫酸钠(Na2SO4)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①④⑤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4)表中X应该是________
A 6´05"       B 8´45"     C 9´55"
(5)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小明认为“二氧化碳流速越快,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越快”,得到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6)结合实验①②③,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7)若要研究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体积对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是否有影响,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
草木灰可作纺织品漂洗剂等,小组同学对草木灰中的成分、性质和应用等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提取草木灰中的
【查阅资料1】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进行实验1】
步骤1:如图2所示,用60℃水浸洗草木灰。
步骤2:过滤,洗涤滤渣2次,合并滤液。
步骤3:蒸发滤液,结晶并烘干得到固体。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选用60℃的温水而不用冷水浸洗草木灰的原因是______
(2)根据图3所示的信息,请从节能与省时两方面综合考虑,提取草木灰中比较适宜的转速和浸取时间为______r/min、______min。

探究二: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查阅资料2】:氯化钙的水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猜想1:溶液呈碱性是由于溶液中的引起的。
猜想2:溶液呈碱性是由于溶液中的引起的。
【进行实验2】
(3)向1支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再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待固体完全溶解后,滴入3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逐滴滴入溶液至过量时,出现______现象,说明溶液呈碱性是由于溶液中的引起的。
探究三:草木灰的应用。
【查阅资料3】《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使其与茧层丝胶蛋白发生反应而溶解(脱胶),经过水洗后可使丝洗得干净亮丽。
【进行实验3】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图4所示的实验,并对丁中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丁的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4)猜想1:只有KOH       猜想2:KOH和       猜想3:______
【进行实验4】
(5)取少量丁中澄清溶液分别加入试管A、B中:
实验序号操作现象结论
1向A中通入溶液不变浑浊(猜想)______不正确
2向B中滴加少量______溶液______猜想2正确

【延伸应用】
(6)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根据图5所示数据分析,选用______(填字母)洗涤丝帛效果较好。

A.浓度为10%的溶液pH=11.6B.浓度为1%的KOH溶液的pH=13.2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