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学探究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16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回顾】
(1)指示剂遇酸或碱的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酚酞溶液遇盐酸显______色,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__色。
【实验探究】
(2)将一定量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取混合后的溶液,分别进行表中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铁粉产生无色气体
实验2取少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3取少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_______

(3)由表中信息可知,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写化学式)。
(4)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
【实践活动】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
(5)取5只烧杯,分别倒入pH为5、6、7、8、9的溶液各50mL,向其中各放入3粒绿豆,在一周时间内定时观察、测量,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不同pH的溶液中绿豆的生长情况

pH=5pH=6pH=7pH=8pH=9
第3天3粒发芽
芽长2mm
3粒发芽
芽长3~4mm
3粒发芽
芽长3~4mm
3粒发芽
芽长3-4mm
3粒发芽
芽长2mm
第5天芽长3~4mm芽长3~4mm芽长4~5mm芽长4~5mm芽长3~4mm
第7天芽长3~4mm芽长3~5mm芽长5~6mm芽长5~6mm芽长3~5mm
由表中信息可知,最适宜绿豆种子萌发和生长的溶液pH是_______(填字母)。
A.5~6B.6~7C.7~8D.8~9

【查阅资料】
(6)调节土壤的pH是改良土壤的方法之一。实验表明,硫酸亚铁、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能够有效降低碱性土壤的pH。以改良1m3某处碱性土壤(pH为8.6)为例,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土壤pH调节剂用量(kg)单价(元kg)总价(元)施用60天后pH降低幅度
硫酸亚铁41.66.40.41-2.28
硫酸铵51.57.50.45-2
磷酸二氢钾69.839.20.21-0.69
由表中信息可知,硫酸亚铁、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中,_______是最好的土壤pH调节剂;除了用于降低碱性土壤的pH,_______还可用作复合肥料。
【拓展提升】向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非常缓慢地逐滴加入稀硫酸亚铁溶液(配制该硫酸亚铁溶液时需加入几滴稀硫酸),利用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得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7)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②_______;③4Fe(OH)2(白色沉淀)+O2+2H2O=4Fe(OH)3(红褐色沉淀)。
(8)对于图中a、b、c、d点对应的溶液,请仿照示例完成相关比较。
示例:碱性a>b>c>d
①氢氧根离子的浓度______
②钠离子的个数______
③硫酸根离子的个数______
2024·江苏南京·一模
知识点:碱的通性溶液酸碱性及pH相关关系盐类参与的反应常见化肥的种类及性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溶质
溶解性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