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实验题 较难0.4 引用20 组卷1673
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序号样品量筒起始
读数/mL
量筒最终
读数/mL
所需时间
/min
11g铁粉、0.2g碳和10滴水10070约120
2lg铁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10070约70
3_____10070约480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
(4)已知含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11-12九年级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化学兴趣小组欲混制“富氧空气”并开展相关探究,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混制“富氧空气”。
(1)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选择图1中的装置______(填字母)。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______,实验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如图2,用纯氮气及上述实验制取的氧气,混制一瓶(集气瓶容积为250mL)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______(选“a”或“b”)通入,先通入氮气排出120 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______mL水。
实验二: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图3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 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90 mL;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③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5 mL。回答下列问题:
   
(3)组装好仪器后,开始实验前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操作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5)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______
(6)若操作①量筒读数时仰视,操作③量筒读数时俯视,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实验三:探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图:
(7)结合图4,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______
(8)结合图5,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______
某探究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做如下实验:

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
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图3是利用铜粉与氧气加热后反应生成氧化铜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1)图1实验: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下列有关图2的分析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冷却。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2)利用图1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发现,当反应停止并恢复至室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始终有8%左右的氧气残留,但实际实验中倒吸入瓶内的水的体积能达到理论值(五分之一),其可能的操作原因是______
(3)图3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铜粉,铜粉要足量的原因是_______
③点燃酒精灯,不停地抽拉注射器的活塞,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实验前,该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至少为________mL,才能顺利的完成实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