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填空与简答-流程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6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流程如下图:
   
(1)操作①、②、③依次为_____(填字母)。
(2)实验结束后,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计算了精盐产率,若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选填字母)。
A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B 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C 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D 溶解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3)粗盐中除了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还含有可溶性杂质,若要除去粗盐中混有的硫酸镁、氯化钙杂质,还需要的试剂有:
①NaOH溶液 ②Na2CO3溶液 ③BaCl2溶液 ④稀盐酸
这四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依次为_____(填序号,每种试剂只能用一次)。
(4)上述除去可溶性杂质的过程中使用了稀盐酸,该兴趣小组进一步对稀盐酸在“粗盐提纯”实验中的作用及性质做了进一步的归纳,并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包含物质A、B、C、D和盐酸卡片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
   
①稀盐酸在上述除杂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②“化学拼图”中A不可能是_____(填标号)。
a、Mg            b、Fe          c、Ag        d、 Zn
③若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则B与盐酸的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④若C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则C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018九年级下·天津津南·学业考试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粗盐提纯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为深入实施“考古中国”及“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一场高科技助力的多学科“综合考古”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持续进行。为了给予出土文物最佳保护环境,我国首次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新模式——“考古方舱”。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文保人员进入舱内时需穿着防护服,尽量减少带入污染物。考古方舱可调节温度和湿度,文保人员还可利用仪器密切跟踪舱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含量。考古实验室里配备了充氮保湿箱和各种检测仪器,帮助考古人员完成发掘中的调查。其中,北京大学主导的联合团队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进行分析,发现4号坑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属于商代晚期。同时在高光谱成像仪等“黑科技”设备下,4号坑中还发现了丝绸制品的残余,这为“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的理论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金面具、青铜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青铜器上布满锈斑,锈斑主要分为有害锈【主要成分CuCl】和无害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两种,无害锈可以保护青铜器不会继续受损;而有害锈则会加速铜器锈蚀。为了初步判断器物表面的锈蚀是否为有害锈,考古工作者常采用硝酸银(AgNO3)滴定法测试文物表面的锈蚀样品。工作者先将样品浸泡于蒸馏水中12小时,而后使用定性滤纸过滤浸泡液,使浸泡液至相对清澈。在清澈的浸泡液中缓慢滴加3~4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物(AgCl)产生,若出现白色沉淀物,则证明该锈蚀为有害锈。
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中,3D打印技术也得以大显身手。例如,3号坑的大口尊不易发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家们为它量身3D打印出了“硅胶壳,覆盖在铜尊表面,形成保护。随后再被装入用于固定的木质套箱,利用“文物起重机”取出。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仍在继续,多学科融合的科技之光必将让古老历史文化遗产绵延流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多选)
A.钢架结构
B.丝绸
C.金面具
D.青铜器
E.硅胶壳

(2)舱内密切跟踪的有害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3)日常生活中,想要鉴别丝绸与棉布可用______法。
(4)碳-14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碳的同位素,如图是碳-14的原子结构模型,该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5)用黄金打造面具,是利用了金良好的______性。青铜器表面产生无害锈的原因是Cu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等发生了反应。有害锈的主要成分CuCl中的Cu的化合价是______
(6)考古工作者利用AgNO3溶液测试有害锈时,除了生成白色沉淀外,溶液中还有CuNO3生成,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