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学探究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13
学习兴趣小组对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1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其它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2室温时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
3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的进行。
【设计与实验】实验一:选择药品。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

(1)图1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_____________对反应程度有影响。
(3)据图3分析,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实验二:设计装置。小组设计了图4装置进行测定。
(4)图4中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打开活塞,稀硫酸进入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有试管内产生气泡,_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调平液面后再进行读数,若不调平就读数,则结果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三:优化装置。在老师指导下,小组优化并设计了图5装置进行测定。
(5)该小组同学连接好装置后将右侧注射器向右拉,松手后,发现注射器回到原位,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6)已知a中的试剂是浓硫酸,浓硫酸有吸水性,如果没有a装置,测定结果会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7)加入足量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发现又产生气泡,推测加入氯化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数据处理】记录加入样品质量、加入稀硫酸体积、加入氯化铵体积、右侧针筒读数,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测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
(8)与实验二相比,实验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20-21九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制取二氧化碳原理的拓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_____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_____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_____(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_____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_____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_____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_____(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_____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煅烧温度
活性度煅烧时间
1050℃1100℃1150℃1200℃1250℃1300℃
12 min790836868808454412
16 min793856871845556530
20 min795863873864617623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_____
【科学探究】
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树叶书签”,实验小组尝试制作了书签,并对该制作过程及所用试剂进行了研究。

Ⅰ.制作“树叶书签”
小组同学首先选取了大小适当的树叶,洗净后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剩余清晰的叶脉,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1)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煮沸树叶,指出其中的一处错误:_____
Ⅱ.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溶液浓度1%5%10%
叶片变化留有很多叶肉留有较多叶肉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煮沸,随着时间的变化,叶片变化如下表。
时间
叶片变化
温度
5min15min20min
60℃无明显变化留有较多叶肉留有少量叶肉
80℃留有较多叶肉留有少量叶肉残留很少叶肉
100℃留有较多叶肉残留很少叶肉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_____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_____(写一种即可)。
Ⅲ.小组同学发现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白色固体出现,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吗?同学们展开了下面的探究:
(4)氢氧化钠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若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方案Ⅱ: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若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5)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_____,理由是_____
(6)同学们利用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检验出该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已变质,提出使用或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注意事项: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