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实验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41
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
器材一组眼睛模型、一个能发出平行光束的光源、几个焦距不同的凹透镜和凸透镜,如图所示.

过程
(1)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________,烧瓶的后壁相当于_____,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2)用平行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根据光束聚焦位置可以确定甲是________眼睛模型,乙是________眼睛模型,丙是________眼睛模型.
(3)在研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中,你认为________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4)在研究远视眼的矫正过程中,你认为________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18-19八年级·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熟悉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光路图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及光路图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1)当该水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可知此时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水凸透镜内______(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______(选填“前”或“后”)方。
(3)若光屏不移动,要让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透镜。
(4)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以其中第______图属于远视眼患者示意图;第______图表示矫正远视眼的做法。

(5)人类的眼睛好比一架照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
A.0到10cm   B.10到25cm   C.25cm到极远处   D.10cm到极远处
如图1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_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

(2)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_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的高度H=5.0cm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

1

17. 1

15. 0

8. 0

4. 4

2

30. 0

15. 0

10. 0

2. 5

3

60. 0

15. 0

12. 0

1. 3

4

25. 0

11. 8

8. 0

2. 4

5

25. 0

16. 7

10. 0

3. 3

6

25. 0

23. 1

12. 0

4. 6

①分析__________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__________,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是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4)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焦距变__________,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彩电塔全景后,要在原地把彩电塔上的旋转餐厅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___(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