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普阅读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机器人


2023年5月,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图为某款智能机器人,除了常规照相功能外还具有自主测温摄像、移动、避障、5G人机交互等功能。镜头中的菲涅尔透镜可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会聚到探测器上,通过处理系统转变为热图像,实现对人群的体温检测。当发现超温人员时,系统会自动语音报警,并在显示屏上用红色框标注人的脸部,机器人把实时拍摄的画面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可发射、接收超声波来侦测障碍物信息巧妙避障.当感知到前方有障碍物时,机器人会依靠减速器自动减速,并重新调整行驶路线。

(1)智能机器人语音报警说明声音可传递__________;为了提高了机器人的防护能力,机器人的外壳采用的材料应具有较大的__________(填写物质的物理属性);
(2)关于智能机器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调节机器人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B.菲涅尔透镜的作用相当于凹透镜
C.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机器人发出的红外线来测人体体温的
D.监控中心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机器人在拍照过程中若远离被拍摄的物体时,物体所成实像的像距将变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从相机中看到的像变模糊,为了仍能拍摄出清晰的像,机器人会自动调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镜头焦距,使远距拍摄的物体清晰成像;
(4)某时刻静止的机器人向障碍物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0.01s收到障碍物的回波后,向障碍物匀速直线行走了1s,然后依靠减速器立即减速,又运动了1.2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则其发射超声波时与障碍物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cm,制动前机器人的速度为__________m/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5)为了减重,机器人使用了大量新型合金材料,机器人某合金部件由甲、乙两种金属构成,已知甲、乙两种合金的密度之比为2∶1,如甲、乙的质量之比为2∶3。则甲、乙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机器人另一合金部件也由甲、乙两种金属构成,若该合金部件比全部使用金属甲制成的部件质量减少40%,则该合金部件中甲、乙两种金属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
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有关声速的计算声与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请阅读《青铜器的“模”与“范”》并回答题。

青铜器的“模”与“范”


方块汉字蕴含着极有韵味的中华文化,每个字都有出处,每个词皆有来历。“模范”这个词的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史等同,其实“模”与“范”是不同的器具。
在古代铸造青铜器时,首先要塑一个实心的泥模,泥模上雕有花纹(如图A)。然后用这个泥模翻出泥质的外范,这个外范上面就有了花纹(如图B)。再将最初制作的实心泥模表面刮去一层作内范(如图C),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青铜器的厚度。内外范经过阴干、入窑焙烧两道工序,形成不易变形的陶范。将内外陶范合在一起,留出注入液体的浇口,外面用一层泥加固(如图D),这个过程称为合范。对陶范进行预热后,从浇口浇铸青铜熔液,待青铜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一件青铜器就诞生了(如图E)。这种方法称为范铸法。

古人为了追求更为细致、精美的艺术效果,又发明了熔模法铸造青铜器。先以泥制作出内范,在其外部贴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制作的青铜器的形状,成为蜡模。外部再以泥填充加固,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质熔化,倒出后形成空腔。再向空腔内注入青铜熔液,凝固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范,便可得到与蜡模相同的青铜器。1978年出土的云纹铜禁(图所示)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通高28.8cm,器身长103cm,宽46cm,质量95.5kg,呈长方形,它就是用熔模法铸造而成的。
几千年来,模与范成为人们铸造钱币、器物的规范模具。今天,模范引申为值得学习与仿效的榜样。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范铸法”工艺的主要步骤是:做泥模、做外范、___________、合范、___________
(2)用“熔模法”铸造青铜器时,会得到与蜡膜相同的青铜器,“相同”是指两者的___________相同;
(3)假定铸造“云纹铜禁”的青铜的密度是,蜡的密度是。则用“熔模法”铸造“云纹铜禁”时,制作蜡模所用的蜡的质量至少是___________kg。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黑洞与宇宙

如图所示,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9时许,全球首张黑洞真容公布。由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内的一些国内机构参与了此次国际合作。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在自身挤压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黑洞是宇宙众多天体的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点,于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不同星体的远离速度和离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即“”,式中H为一常数,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
(1)中子星产生:恒星灭亡时,核心收缩、塌陷的原因是由于自身______作用,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停止的原因是______
(2)黑洞的密度______中子星的密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有两个星体,其中星体距离地球,星体距离地球,若已知,星体的远离速度为v,则星体的远离速度是______
(4)演变为中子星的恒星质量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演变为黑洞的恒星质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