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普阅读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4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因此,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当棒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氮会吸热而变成气态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气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气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到下方一端,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__________
(3)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_____(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22-23九年级上·山东烟台·期末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现象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因此,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2m,高出路面2m,插入路基下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易。当棒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氮会吸热而变成气态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气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气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到下方一端,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正是液态氨在“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

(1)夏季温度过高时冻土中的冰会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2)“热棒”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__________
(3)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_____(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记者黎云、徐毅)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这意味着3名航天员的6个月太空生活迎来了良好的开端。
(1)以大地为参照物,上升的火箭是_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飞船内的宇航员看到天和核心舱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宇航员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_
A.太阳
B.地球
C.神舟十三号
D.天和核心舱
(3)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表层固态的特殊物质在高温下会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不至升得太高,保护了火箭;(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4)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进行出舱活动时,外界听不见航天员活动的声音,是因为___________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天工开物》记载:把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便于民间贸易的流通和使用。冶炼时,先把铜放进熔铜坩埚中加热至液态,然后再加入锌,鼓风使他们熔合。铸钱时,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子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坩埚内的液体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再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的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呈现出来。铜钱冷却后逐个摘下,最后进行磨锉加工。磨锉时,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先锉铜钱的边缘,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上不规整的地方。
区别铜钱的成色高低,可以将钱投掷在石阶上,若发出像木头或石头落地的声响,表明成色低,质量好的铜钱,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

(1)铜钱的铸造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写出一种)。
(2)铜在熔铜坩埚中加热至液态,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关系图是___________

A.             B.

C.             D.

(3)熔铜坩埚的熔点应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铜的熔化温度。铸工所用鹰嘴钳外型如图所示是___________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等臂杠杆
(4)对铜钱磨锉加工,铜钱的质量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判断铜钱的成色是利用声音传递___________
(6)每一枚铜钱做工都非常精细,质量浮动不会超过2%。现有一堆铜钱,先称出一枚铜钱质量,接下来___________,可以快速得到这堆铜钱的数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