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实验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54
小明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照片(同一个人,本人蹲着,水中的倒影却是站着的),他按照网友说的方法,在地上泼一瓶水。将手机照相机打开就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他试了好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他想:“难道这张照片是假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和同学小华一起走进实验室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自己的疑惑。

(1)实验室提供茶色玻璃板、透明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蜡烛,应选________作为平面镜,且厚度要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时首先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将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物与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_______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请你再帮他们在答题卡对应位置的虚线框内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用填写数据);(        )
(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所在的位置,然后该怎么观察,他们两个人有不同的意见,你支持___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华”);
小明说:“在玻璃板前方透过玻璃板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
小华说:“在玻璃板后方直接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不能借助玻璃板。”
(5)经过实验探究,小明揭开了事实真相,这张图片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直接用照相机拍摄的。
21-22八年级上·山西临汾·期末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操作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小明和小军分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对选取的两只蜡烛的要求是_____;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_____
(2)如图乙所示,小军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③当把蜡烛从距凸透镜15cm移到12cm时,应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像的大小,与②中所成像的大小相比 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④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为观察凸透镜成像特点,小军应从图乙中凸透镜的_____(选填“左”或“右”)侧进行观察。若做成实像实验时,凸透镜上恰好飞落了一只小昆虫,小军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昆虫的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准备的器材有1块平面镜、2支完全相同的蜡烛、1个光屏、1把刻度尺、1个打火机、白纸及美工刀。

(1)用美工刀将平面镜的一部分镜后反射物刮掉,如图1所示,有镜后反射物的部分为E,刮去镜后反射物部分为F。为了便于同组并排坐在镜面前两侧的同学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应将处理好的平面镜按照图2中______所示方式安放在支架上,使镜面与水平桌面垂直;
(2)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正确安置好镜面,将蜡烛A点燃放在镜前适当位置,在镜面后移动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适当的位置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能见到蜡烛A完整的像,不能见到完整的蜡烛B
B.不能见到蜡烛A完整的像,能见到完整的蜡烛B
C.蜡烛A完整的像与完整的蜡烛B均不可见
D.既能见到蜡烛A完整的像,也能见到完整的蜡烛B
(3)如图3所示,是实验过程中的俯视图,其中点A表示蜡烛A位置,MM′和NN′分别表示镜子的前后两面,物距应该为蜡烛A到______MM′/NN′)之间的距离,移动镜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测出蜡烛B与该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像距;
(4)将本实验与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对比,发现这样处理后镜面与平面镜相比的优点是______
(5)在本实验后小安同学利用两块平面镜及其他器材进行了简易潜望镜制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现用它的上观察口正对“F”光源,如图4所示,则他从下观察口所观察到的像是如图5中的______,但小华用自己制作的潜望镜从低处没有看到高处的物体原因可能是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