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科普阅读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98
阅读完短文后,请在表格中填写对应物态变化的名称。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物态变化,厨房就是一个物态变化的“魔术”间,一进入厨房,我们发现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拧动转钮点燃火开始加热锅里的水并盖上锅盖,几分钟后,我们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扑面而来;接着,我们来看看冰箱里有什么,我们看到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先用水洗净一些蔬菜,仔细 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些蔬菜上“长着”一些小冰粒。当我们把蔬菜拿出放在案板上,不一会儿那些小冰粒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水珠还留在蔬菜叶上。这时我们再打开冰箱下层的冷冻柜,取出一支冰棍,我们发现冰棍的包装纸上粘着一些白色的粉末。
现象物态变化
一股“白气”扑面而来(            )
小冰粒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一些水珠还留在菜叶上(            )
冰棍的包装纸上粘着一些白色的粉末物态变化(            )
20-21八年级上·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低温水


你肯定知道水的冰点是0摄氏度,但这并非水能达到的最低温。低于冰点的水名叫“超低温水”,水有时会违背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规则:地球上的水可以低至零下35摄氏度,却仍能保持液态。
水是否会“冻结成冰”形成晶体,除了温度,还要取决于其它因素一一需要先形成凝结核,随后逐渐吸引其它水分。水在低于冰点时很容易形成晶体,但科学家通过将微型液滴喷入真空中来制造超低温水。液滴越小,能够维持液态的最低温度就越低,结晶的可能性也越低。通过减小液滴体积,更多液体可以暴露在真空中,产生特殊的真空降温现象。简单来说,降低气压可使液态表面粒子迅速变为气态,从而带走液滴热量,实现快速降温。
测温结果显示,这些液滴的温度极低。而测定温度同样困难。科学家实验时采用了激光脉冲测定液滴在真空中移动和蒸发时的温度。通过分析水滴离开喷嘴前后的直径变化,研究人员可得到一个数值,再用数学公式转化为温度。
请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阅读文章发现,水达到0摄氏度,并且继续放热,______ (一定/不一定)会凝固;
(2)水在凝固时,除了满足温度条件,还需要形成______
(3)在制造超低温水时应该加入______ (雾状水滴/整杯的水);
(4)科学家在制造超低温水时,为了快速降温,经历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凝固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5)将一滴“超低温水”滴入常见的冰水混合物中,结果(      )
A.部分冰熔化成水     B部分水凝固成冰     C无变化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升华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而___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_________成小水滴落下来;(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3)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