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5
从对外交往看世间风云。为了再现我国的外交风云,某班同学收集到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参与学习思考。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外交往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627-645年玄奘西行16世纪中叶戚继光抗倭
630年日本天皇派出第一批遣唐使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1295年马可·波罗从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1757年清朝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1)根据材料一总结古代中外交往两个特征。

材料二:“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2)请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史实中归纳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部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2023·浙江丽水·一模
知识点:探寻丝绸之路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无数人物以其杰出的成就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这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成效最大的。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在土地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材料二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2)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

材料三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并拘留了十余年,...后几经波折,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各国往来频繁,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开通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毅然应募”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什么?文中的“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指的是什么?这条道路开通有何意义?

材料四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成了纸,于永元十七年(105年)献给和帝。人们把这种纸称。蔡侯纸”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他”是谁?“蔡侯纸”的出现有何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