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63
课外阅读。

①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存活到了今天。

②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于野外生存的大熊猫,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栎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③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④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⑤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小题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大熊猫的历史源远流长,和它同时代的其他动物都灭绝了。(     )
(2)野外生存的大熊猫体重比饲养的熊猫轻,雄性大熊猫略重于雌性大熊猫。(     )
(3)秦岭地区的大熊猫个体偏大体毛偏细,岷山的则个体较小,体毛较前者粗糙,凉山的个体最小。(     )
(4)大熊猫的体毛为黑白相间,没有其他杂色。(     )
(5)语段⑤是围绕“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句话来讲的。(     )
【小题2】语段①中的加点字“约”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大熊猫是“活化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针对短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2四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
知识点: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兰花的智慧

①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②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③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 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 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⑤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 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 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辫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 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⑦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栖 会向内弯曲360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⑧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 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小题1】“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请写出这个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中,“练就了上乘轻功”在文中指__________。“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中,“铁公鸡”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②自然段的内容,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说法中对上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兰花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很广。
B.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
C.兰花只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阅读。

植物也“发烧”

王贞虎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有“发烧”的症状。有趣的是,许多植物的“发烧”竟然也与疾病有关。通常,农作物的体温只比气温高2℃-4℃,假如超出许多,那这株植物就该请“医生”了。

植物的“高热”就跟人类的重感冒一样,只有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才会急剧上升。

植物发烧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水杨酸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有毒,但势单力薄,小水起不了大浪。可是,一旦植物受到病毒感染,少量的水杨酸便会迅速产生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们振臂一呼,“群贼响应”,成千上万个水杨酸弟兄于最短的时间内在植物体内集合,形成一支水杨酸大军。这支大军发起进攻,植物不得已,只好“关闭城门”,将叶子表面的气孔完全关闭。

由于叶子上的气孔对植物所起的作用跟人体汗腺一样,植物没了这些排汗孔,水分蒸发量大大减少,体内的热量排不了,就会“发烧”。而且,水杨酸大军首先进攻的“城堡”是植物的根部,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良也加快了植物的“发烧”。

在水杨酸进攻植株的“战斗”末期,植物已是全身酸软、有气无力了。它们的叶片只能进行少量的光合作用,根系则失去了吸水的功能,“渴灾”便开始降临,“高烧”进一步加重。如果时间一长,植物就会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即使植物没有受到病毒感染,但如果“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烧”。白天,植物的叶温主要靠蒸腾作用调节。当土壤里的水分充足时,蒸腾作用较强,叶温降低;而当土壤里的水分不足的时候,叶子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在阳光下失水过多就不得不关闭气孔,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叶温升高。

(摘自《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2016年第12期)

【小题1】文中下列加双引号的词语,意思指的是什么?
植物“发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发烧的“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不得已只好“关闭城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植物“发烧”主要指哪个部位“发烧”?(          
A.叶子B.枝干C.体内D.根部
【小题3】叶子表面的气孔具有什么作用?(          
A.吸收营养B.吸收水分C.进行光合作用D.调节水分蒸发
【小题4】短文介绍了哪两个原因会导致植物“发烧”?请简要概括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解释植物“发烧”现象时,较多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揭示植物“发烧”的现象更加准确,以免读者理解错误。
B.分析植物“发烧”的原因更加清晰,增强说明的科学性。
C.介绍植物“发烧”的过程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说明植物“发烧”的状况更加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三元桥换桥梁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一种独特的交通方式为世界所知。当时的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每2人中就有1人拥有自行车。当时的中国人不会想到,局面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中国的首都,一个拥有21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汽车则有560万辆,如果紧密停放,可以覆盖整个城市的中心区。为了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6条环路主干线,7000千米的城市道路,1200条公交线和18条地铁支撑起北京的公共交通。即使这样,道路仍不堪重负,这也给城市道路的养护提出苛刻的要求。

三元桥,位于北京主干道三环路上,高峰时1小时就有1.3万辆车等待通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整座桥面临更换。但如果按正常方式封道维修2个月,将会带来巨大的麻烦。

工程师们计划在极限时间内将旧桥梁完成更换,他们将使用一个天才的方案。

2015年11月13日23时,三元桥换梁工程启动。

不到6个小时,拆除1600吨的中央旧梁。

24个小时后,旧梁清理完毕。

两台驮梁车举起新梁,以每分钟行走1米的速度,移动60米。

70分钟后,新梁就位,浇筑混凝土,摊铺沥青。

15日18时,交通恢复。

43个小时的背后,是150个日夜的精心准备,而周一上班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旧桥已换新颜。

【小题1】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会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
A.因为当时中国只有一种交通方式。
B.因为当时中国每个人都拥有自行车。
C.因为当时中国人主要依靠自行车出行。
【小题2】下列哪一项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A.本文主要讲北京是一个巨型城市。
B.本文主要讲北京“三元桥换桥梁”事件。
C.本文主要讲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不会想到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题3】如果请你来朗读本文,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
A.自豪的B.高兴的C.伤心的D.沮丧的
【小题4】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说明:北京的交通______,北京的道路养护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