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9
阅读。

大江保卫战

刘跖苠 吴芠瑛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zhēng)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薜(pái)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据新华社报道改编)

【小题1】结合上下文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日夜兼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关键语句,仿照下面第①段的小标题,分别给②一④段、第⑤段概括小标题。
①险情危急     ②——④(            )     (            )
【小题3】体会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②段写了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第④段又着重写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中的解放军官兵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2六年级上·全国·期末
知识点:记叙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

     

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建国伊始,齐白石十分用心地给毛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托人送进了中南海。

毛泽东收到这份“厚礼”非常高兴。为了感谢这位艺术大师,他决定在家中设宴答谢老人,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酒席间,三人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其乐融融。毛泽东举杯感谢白石老人送给他的印章和画作。齐白石听后不禁一怔,说道:“主席,我只给您刻了两方印章,哪里送过什么画作?”

毛泽东笑吟吟地对一旁的秘书说:“赶快把那幅画拿来,请画家亲自验证验证是不是自己的大作。”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的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   

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原来他有个习惯,包东西时,常常随便抓过一些认为没有用的宣纸作包装。这次一时没有留神,给毛泽东包印章的时候,把这幅“废品”用上了。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连连说道:“主席,实在失敬!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作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我回去以后,再给您重画。”

毛泽东连忙笑嘻嘻地摇摇头,说:“不成,我喜欢,就是这一幅嘛!”说罢他又转过头,见郭沫若正仔细地(   )着画面,就指着画对郭老说:“此画出笔不凡,匠心独运,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听到主席如此赞扬,白石老人更加坐不住了,“主席,您千万不要再夸奖了,请让我把它带回去,要不了三天,我重画一幅送来……”说着,伸手要拿。

郭沫若见状,忙用身子挡住画轴,说:“齐老,您这幅墨宝是送给我郭沫若的,要想带走,也应当问问我嘛!”

“怎么?是送给你的?”老人更觉不解,半路上怎么杀出个程咬金来。

郭沫若微笑着问:“齐老,您这树上画了几只鸟?”

“五只!”白石老人扫了一眼画面,信口答道。

“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在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

白石老人听到这里,一捋长须,恍然大悟,郭沫若大号正是“尚武”。画家不禁哈哈大笑,道:“我真服了你这诗人的头脑喽!”

郭老说罢,取过画轴,边卷边说:“这就叫做物归原主,那我就不客气,把它带走了。”

“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

“您的名字?”这一回轮到郭老发怔了。他退后两步,对着画面(   )了良久,仍然没有发现画上何处写着主席的名字。

“请问诗人,白老画的是什么树?”

“李子树啊!”

“画得茂盛吗?”

“非常茂盛!”

“李树很茂盛——这,不就是敝人的名字吗?”

霎时,郭老眼睛一亮,拍着双手,连连赞叹道:“妙哉妙哉!想起来了,主席当年在党中央被迫撤出延安时,曾给自己取了个李得胜的名字。”

白石老人听了郭沫若的说明,欣喜异常。他放声大笑道:“如此说来,这幅拙画真有那么点意思哩!”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画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毛泽东接过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

郭老一看,心中着实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出手不凡。原来这是毛主席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句诗,只不过改动了前两个字,用来称赞白石老人,竟是如此精当!郭老也不示弱,略一思忖,接着写上“画圣胸中常有诗”。两位诗作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白石老人趁机卷起画轴,不容分辩地说:“感谢二位如此夸奖白石。既然题诗相赠,此画非白石莫属。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把它带走了……”

毛泽东用手一指郭老,双臂两分,朗声说道:“你我争执了半天,却一无所得啊。”

三人(   ),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

(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改动)

【小题1】把下列表示“看”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相应的括号里。
A.审视B.相视C.观赏
【小题2】“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发生了原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半路上怎么杀出个程咬金”,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关于文中争的这幅“画”,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幅“画”是齐白石练笔时的“废品”。
B.这幅画最终被齐白石要了回来,他会扔掉重新画一幅送给毛主席。
C.这幅画上其实并没有毛主席和郭沫若的名字。
【小题4】去掉第一自然中的“用宣纸包好”,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郭沫若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出手不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郭沫若的题字“画圣胸中常有诗”,是把陆游的诗句“此老胸中常有诗”改了两个字。结合短文中毛主席题字的内容,说一说郭沫若的题字好在哪里?
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古代旅行

施蛰存

若使徐霞客生在今天,看到现在的交通状况,一定非常满意。一个月的旅程一天便能走完。但是,我有时会怀疑,从汽车到火车,从火车到飞机,对于一个旅行者到底有什么积极意义?我很向往一些中外作品中提到的旅行方式,比如:狄更斯小说里经常会描写给驿车旅客歇夜的小客栈的风光;我读了觉得饶有兴趣。史蒂文生的《骑驴旅行记)也曾经使我艳羡,很想如法炮制一回。其实,“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放翁在史蒂文生前七百年,早已领略到骑驴旅行的趣味。

我曾有过多次古代旅行的经验。骑驴下马,在云南的山陵丘壑间寻幽览胜;乘一叶轻舟,在福建的溪洪中惊心动魄地逐流而下;穿一双软底布鞋,在浙赣两省的旧官塘大道上漫步,都是真正的旅行。我曾从广东梅县步行到江西瑞金。还有一次,从宁都走到赣州,浙江省内,从游龙到寿昌,从江山到玉山,都留有我的足迹。江西浙江的旧路上,还很好地保存着古代驿路的遗迹。长亭短亭,宛然犹在。虽然已不是夜宿的地方却还可以小坐一二十分钟,歇歇脚力。亭中有人设摊,供应茶水,有几处还供应米酒,甚至酒酿冲鸡蛋。在正午休息的地方,往往是个城市,有二三十户人家,有一家饭店,你可以在那里吃到时蔬野味。有些凉亭,设在山上,非常合理。你走上一个大山坡,已经很累,就有一个舒服的凉亭在迎候你休息。你坐在一个大长桌边,从老妇人手里接过毛巾,擦净汗水,喝一杯茶或一碗米酒,如果想吃闲食,花生米或地瓜,一般也可买到。这时候,你俯瞩原野,仰接烟霞,大可以舒啸一番,然后轻快地下岭赶路。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赠别和行旅的作品,都是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现代人读了总是隔一层,没有体会。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等诗句,现代人读后,便无动于衷,甚至连想象也无从想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等境界。各式各样的古代一次旅行都引起我一些感情。我也做过几十首诗,自己读一追,觉得颜有唐宋人的风格和情调,因为我的行旅之感和古人一致了。

要多认识一些中国的山川林木、风土人情,坐飞机的旅游者是收获较少的。有过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旅行,他坚持要坐火车,不要乘飞机。他说是为了多看看中国大地。我以为此人的见识是高人一等了……


选自《卖糖书语》,用作试题时有改动
【小题1】本文围绕“古代旅行”这一话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围绕中心意思写了四个段落,请你具体说说四个段落的选材有什么不同。再仔细想想,作者围绕中心意思这样选材在写作上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善读书者阅读名家作品时,都很关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他曾看过的书或文章诗词等,有心者还会找来一读,这样选书读书,提高会更快。请你关注本文中相关内容,罗列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并从中选出你最想阅读的作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