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48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理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理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理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摩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2018年12月19日《解放军报》)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写起,有何作用?
【小题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2018九年级上·河南南阳·学业考试
知识点:杂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敏捷

急于求成是做事的最大危险之一。好像医生所说的“过速消化”一样,会使人体中酸液过多,埋下疾病的祸根。因此不能以做事耗时多少作为评价是否敏捷的标准,而应当以事业进展的程度为标准。迅捷在于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而不是一次包揽许多事。有些人只是追求表面上的迅捷,显示自己在短时期内能做许多事。然而做事紧凑省时是一回事,而偷工减料是另外一回事。而且,以这种偷工减料的方法来处理工作,只会使事情来来回回,反复无常。

真正的敏捷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就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一样。做事太磨蹭,一定会在事业方面付出高昂的代价。斯巴达人和西班牙人曾以办事迟缓闻名,因而有一句谚语:"我宁愿采用西班牙式的死法”;固为这样死亡一定来得很慢。

应当好好听那些报告消息的人说话,不要在他们讲话过程中插嘴,因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被人打断,不免会重复,并且他靠记忆复述,比他顺自己的思路说下去更为冗长,重复说话多半是浪费时间。反复强调某事却是节省时间,因为那些琐碎无关的话在将要说出时都被删减掉了。冗长而琐碎的言辞之于敏捷,就如同宽袍长裙之于赛跑一样。很多前言、套话、致歉的话都是在浪费时间;虽然它们好像是出于谦虚,多数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然而当一个人心里有反对之意时,应当不可过于直截,就好像对病患者一定要先经过一道热敷,然后方可入药,这样药效才能发挥。在所有的事情当中,次序、分配以及选择是敏捷的关键所在,只是这种分析不要过于精细。因为不善于分析的人永远不会做事,而分析过细的人则永远不会干净利落地把事情做好。选择时间就意味着节省时间,而不得要领的行动则等于乱放空炮。

做事情通常有三个步骤一准备、讨论以及完成。如果你想要迅速完成的话,把要讨论的事先写个草案,然后依据所写的东西商议,在极大程度上是有助于提高速度的。因为即使所写的那些意思或计划被完全携翻,然而有所否定的决议总比模糊不定的讨论更富有指导变义些像灰想比尘去要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一样。

【小题1】文章首段作者论述了哪些观点?
【小题2】文中画横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和作者论述的“敏捷"有关系吗,为什么?
【小题4】本文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书写是技艺,书法是技艺之上的艺术表现

①几千年来,文字一直是人们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工具。为了便于更好识别和书写文字,常将字体统一在严格规范的书写原则里,但是文字书写的内涵概念及表现形式也随着文化的迁延在悄然发生着交化,具有时代审美特征的各种书体如此形成,并逐渐让人开始认识到文字书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其功能重在运用,而书法是在书写的基础上形成的再发展。

②为了更好地展现书写的艺术表现性,人们有意地逐渐把书写表现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分离,使书法从书写对外象的专注迈入对内在精神气质的品析。

③古代书法在经历了唐宋以晋书为主旨的稳定发展后,到了明清时代,为了适应科举考试制度的严肃性,由宫廷推崇出了书写方式庄重、方正、华美、一统化的馆阁体,由于其体还带有便于文字交流的工具性色彩,因此更加注重于通用性中的规范化及共性美。馆阁体虽然也注重形神韵的完美表现,但那严格化一的规定却让书写者自由表现的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引发了历代不少文人学士的不满。

④近现代一批文化学者由于对自由表现诸体的关注,重新从多样、自由、富有变化的篆、隶、魏碑及章草、行书的体势中去寻得富有艺术精神的启迪,让艺术个性表现之美得以发扬。富有鲜活力的书法表现从沉闷的馆阁体中解脱出来,并以苍朴凝重而又生涩的书风去冲击着巧媚甜俗,中规中矩的馆阁体。

⑤同时由于当代书法文字运用方式的改变,书写功能的必要性已大不如前,很多书家过多地倾注于自由个性的彰显,排斥馆阁体中所表现出的严肃气象,部分书法家甚至刻意去嫁接绘画的造型要素,将设计构成等极富流行色彩的装饰风拿来为我所用并注入书法之中,造成了书法艺术思想的混乱、书法原则的丧失,间书法在无法度支撑中乱象丛生。

⑥馆阁体虽然在艺术表达上存在不足与局限,甚至部分带有所谓的“甜俗”之气和对感情的强制感,但却曾经也是书法本体的重要发展阶段及组成部分,它虽然难以显现出向艺术化发展的势态,却能坚守书写法度的关口,是文化修行的门径之一。因而,要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必然不能忽视馆阁体的存在。

⑦书写是技艺的运用,书法是靠技艺去实现艺术的表现,虽然不同审美品性也直接影响着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欣赏习惯,但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上去思考,便会更加自信地去注重由文化沉淀而形成的艺术品性。

【小题1】关于“馆阁体”,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馆阁体出现在经历了唐宋以晋书为主旨稳定发展后的明清时期。
B.馆阁体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科举考试制度的严肃性,受到宫廷推崇。
C.馆阁体有便于文字交流的工具性色彩,因此注重规范化及共性美。
D.馆阁体庄重、方正、华美、一统化,但忽视了形神韵的完美表现。
【小题2】关于近现代以后书法表现形式更加自由的原因,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馆阁体严格化一的规定缺少自由表现的广阔空间,引发了不少文人学士的不满。
B.对自由表现诸体关注的文化学者从各种书法体势得到了富有艺术精神的启迪。
C.书法艺术思想的混乱、书法原则的丧失,民间书法在无法度支撑中乱象从生。
D.书写功能的必要性已大不如前,很多书家过多地倾注于自由个性的彰显。
【小题3】关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书法,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特征。
B.为了更好地展现书写的艺术表现性,书法逐步迈入了对内在精神气质的品析。
C.要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不能忽视馆阁体,它是文化修行的门径之一。
D.书写与书法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现,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文字的书写无关。

说宽容

①“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 我国战国时期,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流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③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相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④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做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地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由来。

⑤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⑥《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味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一个抬价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堪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于笔的语言,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为什么对别人不可宽容一下呢?

⑧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⑧段阐述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列举了3个事例,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小题4】第③段中“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中的“这种”指什么?
【小题5】读完上文,你有哪些感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