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7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扇关不上的窗

①母亲是在父亲过世五年后的一个大雪初霁的傍晚离开的,那天之后,我住进了祖母家里。那一年,我六岁。和我一起住进祖母家的,还有一窝燕子。

②开春以后,北方的天气逐渐转暖。冰雪融尽后,阳光懒懒地斜印在窗上,别有一番怡人的情趣。祖母将糊在窗子上的塑料布揭了下来,开了窗,让春风把蓝天、白云和夹杂着山区质朴的泥土的腥味刮进屋里。

③背对打开的窗子,我隐约感觉到有东西飞进屋里。我仰头看向屋顶,发现一对燕子围着屋顶垂下的灯泡上端的灯座,不停地扇动着翅膀。那两只燕子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电灯的灯座上,把田泥和稻草变成了一个窝。

④从那一晚开始直到燕子再度飞往南方,家里的那扇窗就一直开着。

⑤那年夏天的蚊虫尤其讨厌,数量格外多。农村防蚊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窗框上钉一层纱。然而祖母为了让那对燕子能够随时自由地出入,准备把窗子开着,不钉纱!可恶的蚊子,半夜里常常把我叮醒。

⑥我曾与祖母商量,能否将那扇窗子关上,哪怕一晚也行。祖母一边用肥皂水给我擦洗被蚊子叮咬的红包,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那样燕子晚上怎么回家?我想想自己的身世,便也不忍心让燕子一家难以团聚。祖母说,等入了秋,燕子一家飞去南方,就可以关上窗子了。我翻看着日历牌,计算着燕子还要多久才能飞走。

⑦虽然心有抱怨,但一份惊喜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天早上,我在燕窝正下方的地面上,发现一只破了洞的空蛋壳和一小摊跟往常不大一样的燕子的粪便。我知道,燕窝里已经孵出新燕了,我搬来一把椅子和三个板凳,放在燕窝下方。趁祖母去乡里赶集的时候,我偷偷爬上搭建好的“凳塔”,将燕窝里的情形看了个清楚。

⑧四只雏燕张着乳黄色的嘴巴,一边叫嚷着,一边紧紧挤在一起。它们身上的羽毛不多,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稚嫩的皮肤。我想,那些雏燕一定很冷,它们的毛那么少,它们一直在发抖,万一感冒了怎么办?我从“凳塔”上下来,找了一小块棉布,然后又爬了上去。

⑨我给雏燕盖“被子”的时候,祖母回来了,看到站在凳子上的我。她高高举起双手,将我从凳子上抱下来。她没有责备我。

⑩那一年,我见识了一对燕子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它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外出捕捉昆虫,再将昆虫喂给始终仰着脖子张嘴喊饿的雏燕。

(11)我再也不想着关窗户了。盛夏常有暴风雨,天气多变,要是突如其来的狂风吹刮窗扇,误关了窗子怎么办?我把这份担心告诉祖母,她领着我找来两个小木块,卡在窗扇与窗框交叉的角上,这下窗子再不会自己关上了,尽管窗子一直开着,可是有一天那只公燕却没有回来。之后的几天,我都没有再见到那只公燕,只有母燕飞进飞出地给雏燕们找食物。我想,那只公燕大约再也回不来了,它或许是被鹞鹰提了去。这让母燕的处境更加艰难。我常能听见日渐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的雏燕们因为饥饿而拼命叫喊的声音。

(12)我为失去公燕的燕子一家感到担忧。祖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她将我手里拿着的准备喂给雏燕的米饭夺了下来,放上一些跟稻米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的蚂蚁卵。

(13)母燕外出觅食的时候,祖母就帮我搬来凳子,逐一搭放好。我爬上“凳塔”,偷偷将藏在指缝间的米粒喂给雏燕,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将米吐出来;喂它们蚂蚁卵,它们却连咀嚼都省了,直接吞咽下肚。

(14)母燕飞回来的时候,雏燕们已经吃饱了,没有哪一只还张着嘴向它们的母亲争要食物。我躲在一旁,感到无比自豪。

(15)之后,每天我也像母燕一样,出去为雏燕寻找食物。我翻开许多后头,掰开许多枯木,一颗一颗地从掘开的蚂蚁窝里捡拾着蚂蚁卵,积攒了小半罐头瓶。母燕外出后,我就爬上“凳塔”给雏燕喂食。

(16)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雏燕们嘴角的乳黄色渐渐淡了。一个清晨,母燕外出的时候,四只雏燕也跟了出去。它们笨拙地扇动着翅膀,飞飞停停。有一只雏燕不小心撞到窗棱,摔在了窗台上。它爬起来,抖了抖翅膀,再度起飞。

(17)秋风来了,一天晚上,母燕和它的四个孩子没有回窝。我站在开着的窗口焦急地等着,等到屋里的灯亮起,等到屋外已经漆黑一片。祖母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了句,把窗子关上吧。

(18)终于可以关窗了,它们或许已经在飞往南方的路上了。我呆呆地站在窗口,心里酸酸的。祖母站在我身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19)窗子终于关上了,我心里却敞开了一扇窗,一直敝至今日。窗子里面是祖母慈祥的微笑和家的温暖,窗子外面是灿烂的阳光和我对家深深的眷恋。

【小题1】根据下面提示填写句子,从“我”的角度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祖母揭下塑料布打开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拒绝关窗也不钉窗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和“我”一起固定窗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告诉“我”可以关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用到“偷偷”一词,各写出“我”哪些不同的心理?
【甲】趁祖母去乡里赶集的时候,我偷偷爬上搭建好的“凳塔”,将燕窝里的情形看了个清楚。
【乙】我爬上“凳塔”,偷偷将藏在指缝间的米粒喂给雏燕,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来吐出来;喂它们蚂蚁卵,它们却连咀嚼都省了,直接吞咽下肚。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祖母”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处)
【小题4】文章首段和尾段各有什么妙处?请从行文结构和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020·河南南阳·一模
知识点:马南邨(1912-1966)刘白羽(1916-2005)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         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         ;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小题1】依据课文内容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的词语,顺序正确的是(     
①咬文嚼字 ②开卷有益 ③狂妄自大 ④豁然贯通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④③②
【小题2】文章开头批驳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中列举诸葛亮的例子意在证明什么?
【小题4】文章提出了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扇关不上的窗

①母亲是在父亲过世五年后的一个大雪初霁的傍晚离开的,那天之后,我住进了祖母家里。那一年,我六岁。和我一起住进祖母家的,还有一窝燕子。

②开春以后,北方的天气逐渐转暖。冰雪融尽后,阳光懒懒地斜印在窗上,别有一番怡人的情趣。祖母将糊在窗子上的塑料布揭了下来,开了窗,让春风把蓝天、白云和夹杂着山区质朴的泥土的腥味刮进屋里。

③背对打开的窗子,我隐约感觉到有东西飞进屋里。我仰头看向屋顶,发现一对燕子围着屋顶垂下的灯泡上端的灯座,不停地扇动着翅膀。那两只燕子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电灯的灯座上,把田泥和稻草变成了一个窝。

④从那一晚开始直到燕子再度飞往南方,家里的那扇窗就一直开着。

⑤那年夏天的蚊虫尤其讨厌,数量格外多。农村防蚊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窗框上钉一层纱。然而祖母为了让那对燕子能够随时自由地出入,准备把窗子开着,不钉纱!可恶的蚊子,半夜里常常把我叮醒。

⑥我曾与祖母商量,能否将那扇窗子关上,哪怕一晚也行。祖母一边用肥皂水给我擦洗被蚊子叮咬的红包,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那样燕子晚上怎么回家?我想想自己的身世,便也不忍心让燕子一家难以团聚。祖母说,等入了秋,燕子一家飞去南方,就可以关上窗子了。我翻看着日历牌,计算着燕子还要多久才能飞走。

⑦虽然心有抱怨,但一份惊喜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天早上,我在燕窝正下方的地面上,发现一只破了洞的空蛋壳和一小摊跟往常不大一样的燕子的粪便。我知道,燕窝里已经孵出新燕了,我搬来一把椅子和三个板凳,放在燕窝下方。趁祖母去乡里赶集的时候,我偷偷爬上搭建好的“凳塔”,将燕窝里的情形看了个清楚。

⑧四只雏燕张着乳黄色的嘴巴,一边叫嚷着,一边紧紧挤在一起。它们身上的羽毛不多,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稚嫩的皮肤。我想,那些雏燕一定很冷,它们的毛那么少,它们一直在发抖,万一感冒了怎么办?我从“凳塔”上下来,找了一小块棉布,然后又爬了上去。

⑨我给雏燕盖“被子”的时候,祖母回来了,看到站在凳子上的我。她高高举起双手,将我从凳子上抱下来。她没有责备我。

⑩那一年,我见识了一对燕子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它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外出捕捉昆虫,再将昆虫喂给始终仰着脖子张嘴喊饿的雏燕。

(11)我再也不想着关窗户了。盛夏常有暴风雨,天气多变,要是突如其来的狂风吹刮窗扇,误关了窗子怎么办?我把这份担心告诉祖母,她领着我找来两个小木块,卡在窗扇与窗框交叉的角上,这下窗子再不会自己关上了,尽管窗子一直开着,可是有一天那只公燕却没有回来。之后的几天,我都没有再见到那只公燕,只有母燕飞进飞出地给雏燕们找食物。我想,那只公燕大约再也回不来了,它或许是被鹞鹰提了去。这让母燕的处境更加艰难。我常能听见日渐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的雏燕们因为饥饿而拼命叫喊的声音。

(12)我为失去公燕的燕子一家感到担忧。祖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她将我手里拿着的准备喂给雏燕的米饭夺了下来,放上一些跟稻米粒的形状、大小差不多的蚂蚁卵。

(13)母燕外出觅食的时候,祖母就帮我搬来凳子,逐一搭放好。我爬上“凳塔”,偷偷将藏在指缝间的米粒喂给雏燕,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将米吐出来;喂它们蚂蚁卵,它们却连咀嚼都省了,直接吞咽下肚。

(14)母燕飞回来的时候,雏燕们已经吃饱了,没有哪一只还张着嘴向它们的母亲争要食物。我躲在一旁,感到无比自豪。

(15)之后,每天我也像母燕一样,出去为雏燕寻找食物。我翻开许多后头,掰开许多枯木,一颗一颗地从掘开的蚂蚁窝里捡拾着蚂蚁卵,积攒了小半罐头瓶。母燕外出后,我就爬上“凳塔”给雏燕喂食。

(16)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雏燕们嘴角的乳黄色渐渐淡了。一个清晨,母燕外出的时候,四只雏燕也跟了出去。它们笨拙地扇动着翅膀,飞飞停停。有一只雏燕不小心撞到窗棱,摔在了窗台上。它爬起来,抖了抖翅膀,再度起飞。

(17)秋风来了,一天晚上,母燕和它的四个孩子没有回窝。我站在开着的窗口焦急地等着,等到屋里的灯亮起,等到屋外已经漆黑一片。祖母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了句,把窗子关上吧。

(18)终于可以关窗了,它们或许已经在飞往南方的路上了。我呆呆地站在窗口,心里酸酸的。祖母站在我身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19)窗子终于关上了,我心里却敞开了一扇窗,一直敝至今日。窗子里面是祖母慈祥的微笑和家的温暖,窗子外面是灿烂的阳光和我对家深深的眷恋。

【小题1】根据下面提示填写句子,从“我”的角度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祖母揭下塑料布打开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拒绝关窗也不钉窗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和“我”一起固定窗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告诉“我”可以关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中,都用到“偷偷”一词,各写出“我”哪些不同的心理?
【甲】趁祖母去乡里赶集的时候,我偷偷爬上搭建好的“凳塔”,将燕窝里的情形看了个清楚。
【乙】我爬上“凳塔”,偷偷将藏在指缝间的米粒喂给雏燕,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来吐出来;喂它们蚂蚁卵,它们却连咀嚼都省了,直接吞咽下肚。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祖母”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处)
【小题4】文章首段和尾段各有什么妙处?请从行文结构和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A)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B)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C)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D)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小题1】如何对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B.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C.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小题2】对第④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B.对比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道理。
C.比喻论证,阐释了要学习得好,就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的道理。
D.道理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牢记列宁的正确言论,才能有真正收获。
【小题3】选文中有四处(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③段(A)处B.④段(B)处
C.⑦段(C)处D.⑧段(D)处
【小题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立论文,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看法,行文自然流畅。
B.第③段“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这句话为后面的观点做铺垫,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C.第⑤段主要用诸葛亮“务于精熟”比徐庶等人“观其大略”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D.第⑦段引用陆象山的话做事实论据,指出“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