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选自朱熹《治国先齐家》有改动)


【注释】①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②慈:指父母爱子女。③帅:同“率”,率领,统帅。④诸:“之于”的合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降:下达。
B.空乏其身                         空乏:放空身体。
C.入则无法家               拂:辅弼、辅佐。
D.人                            恒:常常。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语段(一)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是承接上文中哪一句说的?
【小题4】两篇文章都有谈到“治国”“论国”的内容,但观点各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2019·河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议论说理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践踏)
B.万钟于我何焉(指带来好处)
C.人情一日不食则饥(两次,两顿)
D.水旱(等到)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之则生                      夫腹饥不
B.所欲有甚生者。        不足生不农
C.故有名马                  有高城深池
D.患有所不辟也            务民于农桑
【小题3】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乙文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全他的人民。
C.甲文第二段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D.乙文陈述了当时农民辛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面对《野望》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B.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C.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颌联运用动态描写,颈联运用静态描写,描写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表达诗人内心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引凄异,空谷传响《三峡》
B.万钟我何加焉/欲有求我《邹忌讽齐王纳谏》
C.蹴尔而之/未复有能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便扶向路,处处之/《齐谐》者,怪者也《北具有鱼》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牧入驱____
②长歌怀采薇____
仿佛若有光____
④死亦我所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5】乙文中面对当时的社会,陶渊明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6】丙文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