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8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语境,揣摩画线句人物的心理。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小题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19-20九年级上·湖南娄底·阶段练习
知识点: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陆定一的《老山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②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③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④“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⑤“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⑥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⑦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⑧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⑨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竹子来做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⑩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实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⑪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⑫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⑬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⑭“不要掉队呀!”

⑮“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⑯“我们顶着天啦!”

⑰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⑱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⑲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⑳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㉑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

㉒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小题1】有人觉得文章开头叙写瑶民,与红军征服老山界关联不大,应该删去;有人坚决反对删去。请分析第②-⑩段写“我们”与瑶民的攀谈交往有何作用?
【小题2】第⑫段和第⑱段都写到了“之”字的山路,这两处描写的作用什么不同?
【小题3】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以下句子中,“望”和“看”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1)从山脚向上,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向上,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小题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小题5】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其中“五岭”之一就是越城岭,又称“老山界”,联系这句诗中“逶迤”“腾细浪”,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问题。

泥蛋糕

曾颖

①灵儿觉得自己长大,是在她十岁生日那天。

②那天,爸爸妈妈连电话都没打一个回来,只有奶奶临出门时把一个煮鸡蛋放在她的书包里——这是山里娃们生日的标配,也是与平日唯一不同的地方。

③走在上学路上,灵儿的心,从没有过的凉。平时就崎岖而漫长的路,找碴似的变得更加腻滑。她眼前总闪过电视上城里孩子过生日的画面:一大群欢快的人和精美的礼物,围着那个满脸幸福的孩子,点蜡烛,唱歌,切蛋糕,欢笑……

④灵儿不敢想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她只希望自己生日这一天,爸爸妈妈能回来,如果再带一件新衣服或一套彩色铅笔,或者一个蛋糕,哪怕是最小最小的那种,她也会高兴得疯掉。

⑤但这些场景,如同卖火柴的小姑娘划起的火光中的幻影,瞬间就被一次滑倒撞得烟消云散。这似乎再次验证了奶奶常说的那句话:东想西想,吃了不长。我们这样的人,做梦除了伤自己,就再没有别的用处了!

⑥奶奶这句话,是针对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说的,但此时此刻用在自己头上,却十分贴切。坐在湿滑的地面上,一股沁骨的凉意,由下而上,让她的每根头发尖里,都充满了沮丧。

⑦学校和家,都一样遥远,她两头都不想去,不想让奶奶和她唯一的同班同学,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于是索性站起来,往路旁竹丛中的小道走去。穿过竹丛,是一条小溪,她决定去那边把裤子洗洗,晒干再说。风柔柔地由远及近,抚过竹枝和树巅,把一丝丝山林的清香,扑洒在她的头和脸上。

⑧她闭上眼,用力地吸了一口气,然后长长地呼了出去,仿佛要把一切的不愉快,都吐出去。

⑨这时,半空中,缥缥缈缈传来许多人的欢笑,有人开始唱生日快乐歌,杂乱的笑闹,被他一带,变得整齐高亢,在树和山之间飘荡回旋,如一群欢快的鸽子。

⑩她知道这是那个害她摔跤的梦的延续,她本能地摇头,想把它们驱散。但歌声像一群顽皮的蚊子,你一驱,它就散;你一停手,它就又聚在一起,还故意使坏地唱得更响。

⑪努力了几次,她决定放弃。

⑫偶尔做一次过生日的梦,应该不算过分的吧?

⑬她这么想着,突然就来了精神。她决定再把梦做大一点,给自己做个生日蛋糕。

⑭蛋糕在电视和书上看到过,替代品也不难找。河边被水泡得软软的黄泥,便是做蛋糕的好材料。她挖了一大捧。用黄泥和菜叶做饭菜办过家家玩,是熟悉而久远了的游戏,而用它做蛋糕,还是头一次。黄泥做蛋糕坯,石灰做奶油,树上的野山桃,田里的小番茄,崖壁上的青花椒,还有小溪里的石头,白色的青色的红色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放在生日蛋糕上,有生命一般地鲜活美丽起来。

⑮蛋糕做完,放到阳光下,既漂亮,又感觉像少了点什么。对,卡片,还需要一张写了字的卡片!

⑯她从书包里拿出平时不怎么舍得用的水彩笔,撕下一片软面抄的封面,在上面认认真真地写下几个字:

⑰祝我生日快乐!

⑱这时,整个山林,都唱起歌来。歌声由弱到强,由悠扬到高亢,直至如漫天的大火,一直烧上云霄。

⑲她觉得,从那一刻起,她已不再是个孩子。她把蛋糕放到山崖的一棵树下,像放一个祭品,穿上裤子,背起书包,大踏步往山下走去。

⑳在学校的路口,她看到她唯一的同班同学和同桌,那个老是上课嚼米的小男生,手里捧着一个烤红薯,红薯上插了支小红蜡烛。

㉑她知道那是送给她的。如果是两小时之前,她会感动得泪花花的。但现在却不会了,因为她不想再为了一个别人随时都可以吃到的小蛋糕,感动得昏天黑地,她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灵儿梦想过一个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日,她决心为此而努力。
B.灵儿为自己做泥蛋糕过上了所向往的生日,获得了精神的满足。
C.以泥蛋糕过完生日,灵儿放下了执著,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D.文中两次出现“唯一的同班同学”,表现了友情的珍贵。
(2)下面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相关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以心理描写为主,表现灵儿内心的矛盾冲突。
B.第⑦段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溪边孤清、冷寂的氛围。
C.山里娃和城里孩子过生日的对比,表现了灵儿没有过上理想生日的怨恨。
D.文章以第二人称行文,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但歌声像一群顽皮的蚊子,你一驱,它就散;你一停手,它就又聚在一起,还故意使坏地唱得更响。
(4)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社会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依偎那片阳光

丁肃清

①一位穿着病号衫的老人徘徊在医院门前的林荫路上,那么多军功章附在他的胸前,耀眼夺目,叮当脆响。

②他向我伸出右手,右手仅剩下两根指头。

③他脱下鞋向我展示右脚,右脚掌上凹凸不齐一根脚趾也没有。

④然后,他又指指他的左耳,其实他并没有左耳,仅仅剩下一个耳墩。

⑤他说这都是战争留下的纪念。他讲他曾同敌人拼过七次刺刀,讲弹皮划破小腹,肠子拖出体外,愣是用手塞进腹内爬着靠近敌人的碉堡而拉响炸药包。

⑥我蓦地觉得从前书本里读到的历史是那么苍白,眼前的这位老战士从头到脚不就是一部民族解放的生动编年史么!然而如今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农民。

⑦我惶惑困解,昔日戎马疆场置枪林弹雨而不顾的他,竟是为了今天向别人炫耀他的那一堆奖章么!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

⑧透过玻璃,我看见那间空旷的病号房里,曾向我炫耀过他的过去的那位老人席地而坐,花白的头深深地伏在胸前,用一根根五彩塑条编篮子。一次、两次,每次我路过这窗前都忍不住向里望两眼,老人总是那副姿势盘腿席地,埋头弯腰,像一尊塑像。只有彩条在他的额下欢快地跳。

⑨我和医院办公室的张主任谈论我们合作的那篇报告文学素材时,有人敲门:笃笃、笃笃。

⑩他走了进来,把一只编好的菜篮放在张主任的桌上:“我编的,编得不好,我想你用得着。”说完,微笑着退出门去。我印象中大谈自己辉煌历史的英雄居然也送礼,居然也讨好起别人来!

⑪“他是想在医院长住。”张主任介绍说,这所医院是民政系统的荣军医院,治病不拿钱。怕撵他出院,这才编篮送礼讨好别人,而且他还每天4点起床到伙房帮厨。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对医院有用处。

⑫我还了解到这位老人从来没有结过婚。战争结束复员回家,年龄已大,家境又贫,且成了四肢不全的残疾人,只好空门冷户孤灯下守护着风烛残年罢了。无力耕耘、无钱治病,也许正是他赖在医院的理由吧。

⑬老人仍旧坐在那间屋子里编、他究竟要编多少只菜篮,送多少次人情?他依偎在医院如同依偎阳光,谁忍心揭去老人身上的这片阳光呢?

⑭我夺门而出去采访老人。

⑮“也写我吗?”他一激灵站起身,仲出双手握我的手,他的手在战栗。

⑯我抚摸着他那粗硬硌人苍老的手,这是怎样的手啊,两只手上七根指头,每根指头上裂口条条浸着血渍。他痛吗?

⑰我想起初见时别在他胸前的军功章。如果全社会都像战争年代那样敬佩英雄,他还会把那些荣耀向人展示么!

⑱“这菜篮给你。”他愣塞到我手里。多好看的菜篮啊!玲珑剔透,大方别致。我敢肯定地讲,这一次送菜篮绝不是在讨好什么人。

⑲我给他的仅仅是文弱书生的一丝理解。他回送我的是什么?仅仅是一只菜篮吗?

【小题1】文中“我”对老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概括填空。

情节

情感变化

初见之时

困惑

了解之后

____________

接触之后

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⑦自然段的语境,(1)说说句子“以后见到的事情使我更深地陷入惶惑和困解的沼泽而不能自拔”中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2)回答文中“我”一再感到“惶惑”“困解”的原因。
【小题3】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阳光”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小题4】文中老人为何会有如此遭遇?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