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44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内容:

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小题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小题3】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具体带来了哪些改变。
19-20七年级上·广东河源·阶段练习
知识点:事理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本政府很早就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把源头垃圾分类纳入小学社会课课本。垃圾要分类,要定时定点扔垃圾,早已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规矩。这一切都源于政府部门精心的管理和周到的安排。每年12月份,每一户居民,都会收到一张来年的特殊“年历”: 每月的日期都由蓝、绿、黄、红等不同颜色标注,每一种颜色代表那天可以扔何种垃圾。“年历”上还配有各种垃圾的漫画,告诉人们不可燃的垃圾包括哪些,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哪些,使人一目了然。有了这张“年历”,在这一年里,人们都要按照“年历”的规定日期来扔不同的垃圾。此外,民众也自觉维护和认真配合。如:扔报纸书本时,将报纸书本捆得整整齐齐并码放好;扔废旧电器时将电线缠绕起来并固定在电器上;即便是生活中的普通垃圾,也要控干水分,再放到垃圾袋里;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孔,以防止出现爆炸事件……这样做,不易混淆垃圾的种类,回收工人的操作也更加便利、安全。

【材料二】

美国各州推行的源头垃圾分类措施,实现了对垃圾的源头控制。如费城从2004年10月开始实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直接奖励办法。居民按照分类要求将报纸、饮料罐等可回收物分别放到带有户主姓名和地址标码的容器内,然后由垃圾收集车将这些容器一并运到加工厂统一分拣。政府每月按每户居民回收垃圾的数量发放代金券。代金券可在指定市场消费。还有西雅图市2005年生效了《废物再循环法》,到2010年底,该市的废物回收再利用率达到了50%。相关法律中规定,如果居民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数量超过10%,将不予收集,罚款50美元。同时,西雅图市政府还将拨款150万美元,作为向居民进行废物回收再利用宣传教育的活动经费。这些做法不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数量,也能够有效提升各类垃圾成分的纯度,促进各类有用物质的再生循环利用。

【小题1】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源头生活垃圾处理上,美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之处。
【小题2】阅读下面柱状图,说一说北京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3年北京市14区2县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正确分类情况

【小题3】阅读【材料一】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在垃圾处理上,我国古代与日本有哪些相同的做法。

【链接材料】

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huǒ,多的意思),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

(选自吴自牧《梦粱录》)

筷子里的文化

柳义泰

①最近,某国外品牌发布了一个宣传片:一个亚裔模特拿着筷子在吃美食,夸张的姿态、不当的言论令人反感。筷子,绝非片中两根木棍那样简单!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里的文化,只有中国人才懂。

②据文献记载,筷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许多文明行为随着改朝换代而推陈出新,但筷子却亘古不变,三餐照用。筷子是餐食革命的工具,是饮食文明的标尺。

字的由来很有趣。筷子名称很多,如”“”“等。最常用的字因为近于”“,而令人有滞留堵塞之感,为讨吉祥,人们反其意而命名为,再加头,便有了字。

④筷子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竹质的、彩漆的、牛骨的、象牙的、金属的、塑料的……但彩漆筷涂料可能致癌,塑料筷受热易变形,骨筷价格昂贵,金属筷易烫手,筷子只是供人吃饭的用具,天然竹筷环保实用,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字头正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⑤筷子作为餐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使用方便又物美价廉。有时,它也被临时请去充当大夫,可点穴、按摩、刮痧。

⑥国人的智慧岂止于此?与只在材质和工艺方面狠下功夫的西洋餐具相比,中国筷子还多了很多文化寓意:通常筷子长为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提醒人们要控制自己内心不好的欲望;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使用时三指配合,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成双使用,一静一动,也暗合阴阳之道;双木即成林,相伴到永远”“珠联璧合,早生贵子是亲朋好友之间最美的祝福。

⑦民以食为天。筷子还是连接情感的纽带:当大家围坐一起,长辈动筷之后晚辈再拿筷子,这是尊老明礼;当回家的你用筷子夹起那熟悉的食物时,那是思念之情;当自己有了小家再添第三双筷子时,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当邻里亲朋敬酒夹菜时,不须寒暄便已其乐融融;就算独自吃饭,筷子也会与你一同品尝酸甜苦辣,你依然不孤单。筷子是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⑧筷子既已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使用时便有诸多忌讳,若不留心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禁忌如下:三长两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一起;仙人指路——吃饭时用筷子指人;品箸留声——把筷子含在嘴里发出喷啧之声;击盏蔽盅——用筷子敲击盘碗;执箸巡城——拿着筷子在菜盘中随意寻菜;泪箸道珠——夹的菜掉到其他菜盘里;颠倒乾坤——将筷子颠倒使用;定海神针——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交叉十字——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落地惊神——吃饭时将筷子掉落在地上……

⑨可惜,现在很多人将这些细节置之度外,仿佛它们是与己无关的繁文缛节,商家也出于营销目的,唯利是图,弄出许多另类、异型的筷子博人眼球。筷子虽在,内涵渐逝,可叹!

⑩大道至简,大巧至拙。筷子,它很平凡,但从不该被小看,因为这弥足珍贵的器具凝聚着祖先的智慧,连起了我们的人生百态。好好珍惜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吧,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情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筷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有时也被临时请去充当大夫,可点穴、按摩、刮痧。
B.筷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许多文明行为随着改朝换代而推陈出新,筷子也随着朝代变更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C.筷子使用时有诸多忌讳,若不留心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现在很多人将这些细节置之度外。
D.中国筷子有很多文化寓意,也暗含阴阳之道,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最美的祝福。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中运用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中国筷子还有很多文化寓意。
B.文章开头由国外的宣传片引入,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使用总分总的结构,从筷子的历史意义,得名缘由,制作材质、使用功能等诸多方面介绍了“筷子里的文化”。
D.筷子是中国的餐具,也是生活工具。筷子里还蕴含着文化内涵,寄托着很多情感,凝聚着祖先的智慧,连起了我们的人生百态。
【小题3】结合选文,根据下面的情境,身为家长的你会怎样叮嘱孩子?
周末,孩子要去同学家里做客,之后会在同学家中吃晚饭。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害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小题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小雪是与清明、中秋、端午一样的传统节日。
B.小雪是冬季的第二节气,它后面紧挨着的一个节气是大雪。
C.小雪节气的时候,如果下场大雪,来年农作物一般会丰收。
D.小雪节气的“小”不是说雪下得小不大,而是说下雪的几率小。
【小题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就对小雪该天气特征进行描写,首先突出其“天渐寒,雪渐盛”的特点。
B.第③段引用多处农谚说明了小雪节气的特点,气温降低,降到了足以降雪的程度。
C.第⑥段写小雪得到诗人吟诵和赞美,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D.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说明文该有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们在小雪该节气里常见的活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