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7
阅读下列记叙文,回答各题。
【A文】

   

余 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有删改


【B文】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选自《傅雷家书》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小题2】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小题3】细读文本,结合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小题4】结合文本,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小题5】结合A、B语段,谈谈两篇文章分别教给孩子怎样的品质。每篇至少谈两点。
18-19八年级下·内蒙古鄂尔多斯·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

韩九叔

①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渐渐老去,成为弱的那一方,我们占据强者优势。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②父母,是我们的根。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的根本。我们就像天上的风筝,在广阔中尽兴,在微风中爽朗;父母如同风筝之下的线轴,拼尽全力牵扯,只为成全我们一片蓝天。

时光流逝,风筝越飞越高,越来越忙;线轴越转越旧,越来越唠叨。风筝开始敷衍每一次与线轴的谈话,减少陪伴线轴的时间。直到有一天,线断了。风筝失了方向,一头栽到树枝上,遍体鳞伤。

③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名利梦想背井离乡,待与父母永别才幡然醒悟,苦尝遗憾。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父母去,如同鲜花失了根,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人,不管活得多枝繁叶茂,都不要忘记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时尽孝。

④百善孝为先,行善要及时。《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的遗憾之所以成为遗憾,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有人说,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深以为然。行善要及时,岁月从不饶人。曾看过一个故事:古代有一男子叫韩伯俞,从小到大,每回犯错,母亲都会打他,但他从未哭过。后来有一天,他又犯了错,母亲打他,结果他大哭。母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您打我,很疼,但我能感受到您是为了教育我才如此,所以没哭。但是,今天您打我,力气小了很多,已经感受不到疼痛了,说明您已经老了,我能孝敬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啊!”岁月无情,时光飞逝,很多人记忆里的健壮,早已佝偻。人生苦短,总要在触不及防间欣然接受那些难以想象的事实。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谓的来日方长,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要在来得及的时光里,尽情陪伴。

⑤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世说新语》中言:“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回味一番,只有无奈与辛酸。父母见证了我们的出生与长大,我们却要面对父母的衰老与死亡,前者是喜,后者是悲,汇聚成平凡的人生。人人皆如此,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悲”中倾注一些喜,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对他们和颜悦色,用包容与爱陪伴他们人生最后一程。

⑤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生活中,很多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到父母的身上,认为他们害了自己的一生,心中仇恨入骨,更谈不上“孝顺”二字。他们对父母的百般苛刻,是变相的人格扭曲;他们要求父母完美,自己却千疮百孔。人无完人,父母只是用他们的方式爱我们。《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的“计”,是难以使人接受的,或是错误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能被一一赦免。能包容父母的人,足以包容天下;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⑦《劝孝歌》言:“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生而为人,要有孝心,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要知足感恩。父母在,我们仍是少年;父母去,我们只剩沧桑。

⑧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

(选自《国学文刊》有删减)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父母去,如同鲜花失了根,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
【小题3】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4】“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珍惜缘分,善待父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渐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山听不法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吸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③湮远:久远。
【小题1】文章第⑤段中,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小题2】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②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小题3】仔细阅读文章第⑦段,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请仿照例句再写句子。
例: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石匠

曹福章

①石匠,是父亲的绰号;匠人,是父亲的艺名。石碾、大磨、幺磨、大碗口大的手摇磨、石臼、石缸、石柜、石桌、石墩、石柱头等,都是父亲的艺术品。

②乡、镇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认识父亲,因为他们的房屋地基的石通,绝大多数都是他下的石做的地基。他们家里盛水的缸,家中的裙板,也是父亲用石头一锤一锤凿成的。更不必说舂米的臼,推豆浆的幺磨,碾米的碾,以及磨五谷杂粮的大磨了。人们有的叫他曹师傅,有的喊石匠,还有的称他匠人或手艺人。跟着父亲学艺的人很多。有些特别调皮,还给他们编了顺口溜,有事没事地鼓动一些小孩,一边拍手一边喊:“打石匠,四条牛,天晴下雨在坡头,吃饭在石头上吃,屙屎屙在地岩头……”听起来怪怪的,甚至是有些不文雅,却是对那个时候打石匠的最真实的写照。

③父亲是个“怪人”。土地包产到户时,别人不要的石头地,他站出来要;别人不要的那些寸草不生没有树木的乱石坡,他还要。别人修建房屋,选择平坦向阳的好田地,我家的房屋地基却选择在乱石窝。我们兄弟姐妹都不理解他,只有母亲什么也没有说,甚至还在我们面前为他找理由开脱道:“娃儿们哪,你爹这样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

④外面的人们,背地里都说他“傻”,父亲装作什么都没听到。他就地取材,将地基基石下在很大的石头上。四米多高的柱头,也是石头。立房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先立起来了二十多个石柱头,又请了很多叔伯兄弟,拿着手杆粗的草绳索,一边喊号子,一边一齐用力拉,还有人支撑着,浩浩荡荡,可壮观了!四天多的时间,终于把二十多根柱头立好。

⑤前来帮忙立柱头的人们看看立好的石柱头,笑着说:“曹老师啊,你这哪是在立柱头,简直就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赶快钻进你的石林洞府啊。”大家哄堂大笑,父亲也像一个艺术家,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认可,也开心地笑了。

⑥等众人走后,父亲又逐一检查柱脚,反复用石块支垫,不错过每一根柱头上的孔,看是否标准,对稍稍有点皱角的孔,再进行一钻一锤的精敲细凿,并且逐一用墨斗吊墨核对。确定无疑,才让木匠老师们上木头。

⑦房屋完工后,父亲忙着为家里添置家具:石水缸、石墩和石桌子 ,就连装粮食的柜子也是石头做的。我们家的院坝,就是一个天然的长五米宽两米多的石头城墙,密不透风,可结实了。向前伸出两米多的石头门前,有一棵蒙果树。我们可以在那里乘凉,看着宽敞处晒的粮食,赶着来偷食的鸟儿,清脆的笑声在山间荡漾着,荡漾着。在附近干活的村里人累了的时候,也会到我们的院坝石上乘凉,闲聊,打扑克牌,可热闹了。

⑧记得唐山大地震时,我们虽然离得远但也有震感,很多家房屋上的瓦不停地掉落下来,有几处的土墙,倒塌下来。泥土的灰尘,和着人们的哭声、惊叫声,弥漫开来,大家处在极度的恐慌中。其实,我们家除了掉下来了一些瓦片外,其他的物件都没有损害。队里有多户人家的土墙被震倒塌了,父亲便忙着帮忙用石头垒,他的手艺和人品,越来越被更多人们肯定。

⑨我们哥儿几个直到父亲病危的时候,也没有弄明白他为什么当初选择乱石坡、乱石田地和乱石窝,最后还是把父亲葬在了离家两百多米的乱石窝。父亲走后,我们也没有守住他老人家的产业,因为老屋的土墙被多年来的风雨降伏,不知道去向。那些像石林的石柱头,依然立着,与风雨对抗,与霜雪对抗,与岁月对抗……

⑩父亲一生都和石头打交道。也正是那些石头,把父亲打磨成了一个石匠,打磨成一个被人们尊敬的匠人。同样还是那些石头,养活了我们一家十口人。看着那些石林,我看到了父亲像石头一样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也看到了像父亲一样的人,努力地改变着并不理想的现状。

(摘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04月21日06版,有改动)

【小题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1)父亲又逐一检查柱脚,反复用石块支垫,不错过每一根柱头上的孔,看是否标准,对稍稍有点皱角的孔,再进行一钻一锤的精敲细凿, 并且逐一用墨斗吊基核对。确定无疑,才让木匠老师们上木头。
(2)那些像石林的石柱头,高昂着头,挺立着身躯,与风雨对抗, 与霜雪对抗,与岁月对抗……
【小题3】第③段中说父亲是个“怪人”,父亲“怪”在何处?如何理解他的“怪”?
【小题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