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做一个勇于批判又敢于担当的人

                                ——在北京大学2018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①一个勇于批判的人,往往也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心理,很难接受事物的瑕疵,因此不会轻易给人赞美和肯定,甚至对自己也未必满意,索性洁身自好,彻底不做事。相反,一个勇于任事的人,喜欢在一点一滴的具体事功中获得意义,不愿过多地批判甚至刻意回避现实的阴暗面,更愿意去发现现实的合理性,希望承担建设和改善的责任。

②大家想过没有,当这两种人相遇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③一个把批判精神贯穿到底的人,可能会觉得社会上遍地不公,无能之辈横行。这些无能之辈整日里蝇营狗苟,浑浑噩噩,国家就要毁在他们这些人手里,恨不得要对他们进行正当防卫。

④而一个只想着埋头做事的人,可能会觉得社会上整天空发议论、不干实事的闲散人太多了,有些人就是不肯传播正能量,总是盯着社会的不足之处,把它们夸大渲染,像个苍蝇一样讨厌。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从我做起,避免那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

⑥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养成的品格,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我给各位同学的建议是:从今天开始,在学习生活中,既要培养自己敢于批判的精神,也要锻炼自己勇于任事的作风。将来大家离开校园,承担社会角色时,是在朝还是在野,是批判者还是建设者,个人选择总是要有所侧重。但是,只要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有意识地同时培养自己批判者和建设者的精神品质,在他进入社会之后,就不会轻易地把与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视为敌人。

⑦当他作为批判者,发起猛烈批评的炮火时,他也同时能够看到,这个社会中有光明的地方。他能够批评荒谬,也肯定进步,能够对那些勇于任事的建设者给予理解和尊重。当他作为建设者,也能够正确对待批评的声音,能够把不同的意见,——哪怕再刺耳——一也当作是对事业的鞭策,而不是播上自己的耳朵或对方的嘴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是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努力做一个敢于批判也勇于担当的人。先在自己身上,反复训练,左右互搏,实现了这种人格的对立统一,才可能扩充出一个真正的“兼容并包”的格局和胸怀。

【小题1】作者在演讲中对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的“哪怕再刺耳”能否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9八年级下·陕西宝鸡·期末
知识点:其他当代作家杂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也是后人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对此,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写道:“邓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宽慰。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则人类所特有的感情和理性、固有的思想和意念就会被漂白和异化,最后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等“新新人类”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记者 刘金祥)

【小题1】下列对家书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书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人们在尺牍之中表露心绪,寄寓情感。
B.家书只能在传统社会时期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在网络时代它更多的是抚慰疲惫而躁动的心灵。
C.家书能让人们体会到先贤们情系家园、家国的情怀。
D.家书能让后人情感上得到滋润,精神得到提升。
【小题2】信息技术取代家书将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其中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通过网络符号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显得文化底蕴不足。
C.现代网络技术无法替代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D.危及人类长久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导致传统文化遗产断层,使“90后”“00后”等对家书感到陌生。
【小题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后,人们只需要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轻松交流。
B.虽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是还是无法传递亲情友情。
C.如今,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
D.为了不让家书文化消失,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将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
阅读《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们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湿地”的功能,不准确的一项是(        
A.滋养生命B.调节水分平衡
C.净化水体D.提供旅游资源
【小题2】下面对第③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特别大。
B.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C.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D.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湿地在陆地面积中所占比例小,但是栖居于此的动植物却丰富繁多。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保护湿地就像保护我们的“肾”一样重要。
B.第①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表示范围,删去后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C.第②段文字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介绍了什么是湿地,简洁准确又通俗易懂。
D.第⑥段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引起人们的忧思。
阅读谭谈的《春走老山界》,完成下面小题。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⑧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⑨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③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⑥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小题2】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如何理解“拜会”的意思?)
(2)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这句话描写生动细腻,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4】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