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汽车上的光学

①物理学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科学,它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最近,我观察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发现汽车上有多处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

②例如,汽车的头灯总是安装在汽车前部靠近地面的地方,而不是安装在车顶上。依我们看来,安装在车顶上照射的范围会更广些,更可行些。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头灯靠近地面更有道理。

③一般说来,汽车头灯是为晚上照明用的。安装得低一些,在经过崎岖不平的道路时,光照射在路面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就会留下长长的影子。这样,影子的阴暗处与其他地方的光亮处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司机就比较容易选择平坦的道路了。

④又如汽车的头灯,它的结构看似与手电筒的灯头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又不难发现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⑤手电筒的灯罩使用的是平面玻璃,而汽车头灯的灯罩使用的玻璃却是凸形的,而且上面还有横竖条纹式的棱。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头灯的后面是一个凹面镜,灯丝就装在这个凹面镜的焦点处。这样灯丝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就平行照射到地面上了。这对于照亮路面是很有益的。但是,司机除了要看清路面,还要看清路边的建设、路标等等,灯罩的特殊结构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它的带横竖条纹式的棱就好比透镜和多个棱镜,将反射的平行光进行了合理“分配”,分散了一部分到四周去了。这样,既不影响照亮路面,又让司机看清了两旁建筑,岂不是一举两得。

⑥再如,小汽车和大汽车的挡风玻璃也是有区别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小汽车的挡风玻璃总是略有倾斜,而大汽车的挡风玻璃却是竖直的。原因是档风玻璃虽然是透明的,却也不是绝对不反光。小汽车较矮,如果挡风玻璃安装成竖直的,车内人的影像就正好映在挡风玻璃上,而其高度又和车外的行人差不多,司机就不容易分清哪是影像、哪是行人了,容易造成事故。以倾斜的方式安装挡风玻璃,车内人的影像就映在司机观察不到的上方,不会造成司机视觉上的混乱。大汽车较高,以竖直的方式安装挡风玻璃,尽管车内人的影像映在司机前方的玻璃上,但此影像比路上行人高,不会给司机的辨认造成麻烦。

⑦还有,汽车的反光镜采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或者凹面镜等。

⑧你们看,汽车上的物理学原理是不是很多呀!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学。

【小题1】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光学知识在汽车上的运用?请概括。
【小题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②段加点词语“总是”能否换成“通常”?为什么?
【小题4】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效果?
18-19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
知识点:事理说明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红树的“胎生”本领》

①在南方沿海,可见到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它们扎根海边,成年累月经受着海水的浸泡和潮涨潮落的冲击。目睹它们的生存环境,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许久。在浪涌波滚的海水里,它们的种子怎么能不被海水冲走而生存发芽以致长得如此繁茂?

②查阅了资料我才补上了欠缺的知识,知道了其中奥秘。

③原来,红树与其他树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需把种子埋进土壤才生根发芽,而是它的种子在树上就完成了发芽长成树苗的过程。每当春秋两季开花结果后,果实并不落地,而是在母树上继续吸收营养,萌芽长成幼苗,至20 30厘米高后,像成熟的胎儿一样,脱离母体,一个个跳进海滩,扎进淤泥,并且在几个小时内生根、驻扎下来。这样,尽管潮起潮落,也不会把它们冲走。具有这种本领的树叫胎生树。

④你也许会觉得这仅仅是个例。其实,红树并非是一种树,而是包括了蜡烛果、秋茄、木榄、海漆、榄李、海榄雌和银叶树等60多个树种的统称。如果说一种具备胎生本领的树生于此是偶然,那么这么多聚居此地的树种都具有胎生本领就不是用偶然能够解释的了。

专家解释说,红树原本是一些陆地开花的树,来到海洋边缘后,海浪冲击、淤泥缺氧、环境动荡……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环境特点的变化,种子已经不可能落地发芽。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之后,它们学会了胎生的本领,以致繁衍生息,使海边变得郁郁葱葱。

⑥与其说环境成就了红树,不如说红树成就了自己。如果自身不练就应对环境的本领,一味指望外界去造就,小树不会长成大树,大树不会长成森林。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胎生树”下一个定义。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 第①段以问题开头增强说明趣味,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红树”这一个树种的生长原理。
(2) 第⑤段中加点的“专家解释说”若换成“据说”,并不影响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小题3】“红树”是因为应对环境,学会了“胎生”的本领,才得以生存。自然界里这样的现象很多,请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列举一例,略加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的历程

方陵生

机器能思考吗?能够模仿人类智慧的计算机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人工智能研究几经跌宕起伏,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如今,人工智能已神奇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是以与当年预言者所想象不到的方式……

1956年的夏天,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聚集一堂,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信息理论家克劳德·香农及后来的两位诺贝尔得主赫伯特·西蒙和约翰·纳什。他们聚在一起的任务是创建一个被称为“人工智能(AI)”的新的科学领域。

这群科学家不乏雄心壮志,但他们花了远远不止一个夏天的时间。

在当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各种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的未来目标是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文本理解、语音识别、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学习。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并没有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1956年那群科学家预言的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有了转机,人工智能的种种神奇才纷纷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今天,虽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年的预期目标,但创造人工智能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早期的工程师设计人工智能的办法是从头到尾为机器全程编程,他们创建的人工智能行为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首先创建一个如何处理语音、文本或图像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个模型中预想的功能。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合理的设想,但结果证明是错的。他们还预测,人工智能的任何突破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自身的智慧,但结果也错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机器通过相似的“自下而上”的捷径来模仿其他形式的人类智能行为呢?

到了2005年左右,人工智能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在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经验教训:数据比理论模型更强大。人工智能的语言不再是通过逻辑表达,而是通过数据比对算法。人工智能领域在经历了一次思考模式的转变后,进入了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核心技术是机器学习,其语言不再是逻辑语言,而是统计数据语言。

那么,机器会学习吗?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人学习指的是机器建立在其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改变其行为的学习能力。这听起来有如变魔术般神奇,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过程。

虽然具体到个别的每一种机械行为都相对简单,但当我们在复杂的软件中同时部署了许多这样的杌械行为,并为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实例后,其产生的效果就是,这种高度自动适配的行为,使得机器看起来就像真正拥有人类一样的“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计算结果,机器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只是“知其然”,而并“不知其所以然”。

如今,研究者的注意力正集中于点燃人工智能机器“发动机的燃料”——数据。人工智能从哪里获取数据,并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呢?

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免费在“自然环境中”找到。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生成的副产品,如在博客上共享的一个推特,或用户添加的一个笑脸符号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网络行为都是人工智能的数据来源。

工程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和收集各种额外的数据,如记录用户上网行为的cookie,标记朋友圈,评价某件商品,等等。这些数据都会成为新的庞大数据流中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找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数据网,每当你上网看新闻、搜索信息资料、网购、玩游戏、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或银行存款余额时,你都在与这个庞大的数据网展开交互活动。这个数据网的基础设施不只是实体形式的计算机和电线网络,还包括社交网和微博网站等在内的由诸多软件构成的一个大网络。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10日,题目系编者所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由________的转变。
(2)目前,人工智能的语言是____语言。
(3)大量的人工智能能在一些领域付诸实际应用,主要取决于________两点。
【小题2】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请概括。
【小题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认为终极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
【小题4】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栏目中,有“少女诗人”之称的“小冰”(一款智能机器人)师从自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519位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它经过了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在“小冰”学习到第10次时,它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读的;当学习到500次时,诗句的通顺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当学习次数达到1万次,你就看到了这本诗集。
读了这一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劣质一次性筷子的主题阅读

【事件概述】

3月17日晚,演员黄渤在微博上吐槽自己在饭馆用餐遭遇劣质一次性筷子,并晒出对比照片。照片中,一双一次性筷子泡在发黄的水里,右边则是一杯清水的对比照。黄渤微博解释道,“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黄渤还无奈调侃称,“这汤你敢喝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

【记者走访】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位市民随手拿起一双带有黑色斑点的筷子使用。记者告诉他,出现小黑斑说明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小黑斑里含有各种霉菌,具有极高的致癌风险时,这位市民很吃惊:“这么严重啊,还真不知道,以后坚决不用了。”

从事瓷砖销售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吃外卖本身就是图个方便,如果自带餐具,洗洗刷刷很麻烦。”当记者问她,知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时,王女士说:“我周围很多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不都没事吗?再说,这筷子都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听说谁因为用一次性筷子得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另外,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发现有些小餐馆根本就没有消毒设备,而有些餐馆即使有也不用。有一次,服务员给她拿的筷子都是湿的,还一直说是消过毒的。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卫生,但至少没入过别人的口,不会传上什么病,循环使用的筷子如果消毒工作没做好,岂不是更脏吗?与其这样,她宁愿选择一次性筷子,至少只有自己用过。

【专家观点】

1.天津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主任马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小作坊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为美观而采用工业硫磺熏蒸,筷子在使用时遇热会释放出二氧化硫,所以劣质筷子在热水中涮一涮,就会泡出一碗“黄汤”。马主任还说,在一次性筷子生产中,需要对木质或者竹质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部分小作坊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使用工业硫磺来替代价钱较高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长期使用这种被硫磺熏蒸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可能导致中毒。刺激物对口腔、食道、消化道造成腐蚀,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

2.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王君聪科长介绍说,生产劣质筷子的作坊式工厂会找一些价格低廉的边角料来进行生产,并且经过去皮和切割后不会进行热力消毒,之后也不会进入无菌车间进行操作,一些条件差一点的企业甚至将半成品的烘干放到了室外,只是简单地晾晒,到该进行材料分拣的时候,这些企业会将那些残次品用硫磺进行熏蒸或双氧水浸泡,把那些有污物、色泽不好、发霉的半成品漂白成卖相好的筷子;之后加工成型和包装成品也都是在普通的车间进行,细菌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小题1】读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
【小题2】黄渤在微博中提到的“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并且涮过筷子的清水变成了‘黄汤’”这一问题,专家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小题3】材料看,一次性筷子存在如此多的问题,那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使用?
【小题4】读上述材料,请你简述对材料中黄渤提出“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这一观点的看法及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