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人不独亲其亲
(4)如外人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老人时不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18-19八年级下·江苏宿迁·阶段练习
知识点:陶渊明(365-427)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比较阅读甲文《桃花源记》和乙文《小石潭记》,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余人各复至其家
(3)皆若空游无所
(4)以其境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远近(《桃花源记》)B.其反激力(《河中石兽》)
C.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D.又数刀毙(《狼》)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题4】桃花源和小石潭的景象有所不同,它们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溪行(      )②便还家(     )③处处(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B.见渔人,大惊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忘路远近                                能以径寸
D.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小题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小题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游斜川诗序

陶渊明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穆,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⑨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邻曲:邻居。②曾城:山名。③南阜:南山,指庐山。④名实旧矣:这里指庐山的美名和美景,我久已熟悉了。⑤嗟叹:这里指吟诗作赋。⑥皋:近水处的高地。⑦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此处指诗人游斜川时,由目前所见之曾城,而联想到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⑧率尔:即兴。⑨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⑩乡里:指籍贯。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百(       )        
(2)窥谷忘(       )
(3)长流,望曾城(       )
(4)率尔(       )
【小题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阳至桐庐/以为大有所益
B.经纶世务/晓之亦舍然大喜
C.二三邻曲/未复有能其奇者
D.水鸥乘和翻飞/屠惧,投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小题4】文眼是文章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甲】【乙】两文与朱元思书的“文眼”各是什么?
【小题5】【甲】【乙】两文都以山水为描写对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