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21
阅读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母亲吃我碗里的肉

①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我才能吃。

②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吃我碗里的肉,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过生日的那顿午饭上。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大人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肉。过生日讨口肉吃则是孩子们的“特权”。

③七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放学后刚进家门口,阵阵肉香飘来,我使大劲地吸了口气才进了屋。见父亲和母亲守着只热气腾腾煮熟了的鸡发愣,怪不得刚才……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我挣扎着向母亲望去,见她眼角涌出了晶莹的泪花:“听话,过生日的肉得先叫娘吃第一口……这是……咱家的老规矩。”母亲操起一小块鸡肉要往嘴里塞,却被父亲打落到地上。母亲捡起掉在地上的肉擦了擦土,又从锅里舀了半勺鸡汤一同吞了下去。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双手抱头蹲坐在灶间里……母亲脸上挂着泪花,紧紧地抱着我,我几次要挣脱她的手都没有成功。

半顿饭时间过去了,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让我吃个饱。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过生日的肉要先让娘吃第一口的规矩。长大后回家过生日吃饭前,都是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我再吃饭。婚后,我及时将这一规矩告诉了妻子,妻子对此大惑不解,声称哪有母亲与孩子抢肉吃的道理。

⑤那年我的生日饭桌上,妻子嬉皮笑脸地向母亲问起了这规矩的来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唉!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啦,还提那个干吗?”见母亲不愿提这事,想是她不愿意在儿媳面前暴露当年与儿子抢肉吃的事,我忙打圆场:“问什么问,有好吃的就该让给老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管妻子对这个规矩很是不理解,可我每年生日饭前碗里的这块肉都是先夹给母亲吃。

⑥去年我回家过生日,妻子特意做了一道母亲最爱吃的梅菜扣肉。母亲还没吃第一口肉,小孙子上前下手便抓,我挥手一挡打在他的小手上,孙子“哇”一声哭了。母亲捧起曾孙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冲我没鼻子没脸地一顿臭训。我委屈地嘟囔:“你还没吃第一口他就下手,坏咱家的规矩……”母亲仰脸叹了一声:“唉!看来咱家的这个‘规矩’是得给你说清楚啦……你还记得四十六年前过生日俺跟你抢肉吃的事吗?不是娘与你争吃第一口,其实那只鸡是毒死的!”“啊?毒死的!”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种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

⑦我心里一阵阵发热。扭头向妻子望去,见她也正擦眼泪呢。

【小题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
【小题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小题5】如何理解结尾段“我”和妻子的表现。
18-19七年级上·辽宁辽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加重了。寒冷的冬天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已经听了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小题1】从汉语词性的角度看,文章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属于“副词”的是
A.柴火B.更加C.寒冷D.帮助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这篇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补充完整。
雪中挑担——(1)——(2)一一父子对话一(3)
【小题3】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小题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   )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   )茶香,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   )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6)

【小题1】短文第②段括号里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A.氤氲;弥漫;浸淫;B.氤氲;浸淫;弥漫;
C.弥漫;氤氲;浸淫;D.弥漫;浸淫;氤氲;
【小题2】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语句: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
自选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
揣摩加点词语“驻扎”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的标题是“冰窗花”,为何还要写母亲在屋内做鞋垫、父亲在屋内熬茶这些事?
【小题4】文章第⑤段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

①山里有一庙,庙里有一老和尚。老和尚不喜念经拜佛,每天吃饱喝足,躺在庙门口的草地上晒太阳,观山间云生雾起。

②岁末,天寒地冻,天阴阴沉沉的,像要下雪了,老和尚正坐在寺庙内烤火。这时,推门进来一个不速之客,是个年轻人,背着大包小包,逃难一样。

③你想出家?老和尚烤着火,平静地问年轻人。这会儿,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年轻人也围坐在火炉旁,搓着两只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点了点头。

④何故?

⑤年轻人脸上抽搐着,痛苦地说,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我女朋友跟了别人,她嫌我家里穷,嫌我父母下岗。可是,我真的很爱她!

⑥还有吗?

⑦有,多呢!我写的文章倍儿棒,可是编辑就是不搭理我。这年头,你想发表作品,得帮他们拉广告。我单位的领导,经常给我穿小鞋,事事刁难我。我父母……

⑧老和尚摆手打断年轻人的话,认真查看年轻人的行李,问,你带篮球来做什么?年轻人以为老和尚喜欢篮球,眼里亮了—下,说,我怕山上没啥事儿干,我们可以一起玩玩篮球打发时间。老和尚苦笑着,去厨房寻了把菜刀,递给年轻人,严肃地说,本庙有一规矩,只收哑巴,你想入佛门,得割掉舌头,了断人间是非!

割舌头?什么破规矩,太恐怖了!太残忍了!会流很多血的,会很痛的,说不定还会死的!年轻人握着菜刀,倚到墙上,感觉舌头上凉飕飕的,如同有锋利的刀刃在慢慢滑过。年轻人呆若木鸡。老和尚摇了摇头,轻轻卸下年轻人手里的菜刀,口中说道,阿弥陀佛,像你这样尘缘未了的迷路者,我已经接待过16位,施主你是第17位。年轻人满脸羞愧,搓着两只手,不敢吱声。

⑩老和尚望了望窗外。这时,漫天大雪,鹅毛般在飘。老和尚一施礼,说,小施主,你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回来时,他一身洁白,右手提着半桶白如梅的雪,左手折了几枝白如雪的梅。老和尚掸去身上的雪,端出一个瓦罐坐在火炉上,从桶里挖了些雪倒进去。瓦罐无盖,残了一只耳朵。雪,在瓦罐里渐渐融化,化成泉水的幽冽,缓缓呜咽开来,热气升腾,舞姿婀娜。老和尚盛了一碗烧开的雪水递过去。年轻人接过碗,嘴伸了过去──烫!老和尚一笑,少安毋躁,小施主你性子太急,不可取。

稍凉,年轻人再喝。老和尚问,何味?

无味。

再品。

年轻人嘴里咂巴了一会儿,说,有点苦,一点点。

善哉!因苦而苦,发乎于情,出世入世,常修菩提心。老和尚继续说,煮茶,上等水为山泉水,其次是江河水,再次是井水,最次是雪融水。雪融水乃天赐之水,淡而无味,兼苦,如尘世如俗人……老和尚的话,让年轻人的心绪渐渐宁静。老和尚又在瓦罐里添了些茶叶。沸腾间,茶叶在水里恣意行走,舒展开自己慵懒的身体,禅境悠远。

老和尚递过一碗茶,年轻人抿了一口。

如何?无味?

清甜,怡人可口!年轻人孩子似的笑了。

香吗?

年轻人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不香!

老和尚折下几朵梅花,搁入瓦罐,用木勺小心地搅动了几下,又盛了一碗给年轻人。梅花在碗里怒放,一股淡雅的清香氤氲开来,花房般温暖。

年轻人笑着说,不用品了,没喝就香满屋了。

其实最好的茶水非山泉水,而是寒梅之苦雪。为何?你是读书之人,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年轻人遥看窗外。雪停了,白茫茫一片,如童话世界。三天后,年轻人下山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7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雪,营造了故事独特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从老和尚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填空。
天阴沉沉老和尚寺内烤火
雪纷纷扬扬下
漫天大雪鹅毛般飘
雪停了

【小题2】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描写了年轻人进寺庙时“背着大包小包”的细节,为下文老和尚发现年轻人带篮球这一情节作铺垫。
B.第⑨段中,老和尚不知道年轻人是否了断尘缘,就以割掉舌头方能入佛门的规矩试探他。年轻人的表现让老和尚很失望,他“摇了摇头”。
C.第⑩和第段中,老和尚和年轻人都有看向窗外的动作,但内心世界不同,老和尚在寻找给年轻人讲道理的方法,年轻人是思考老和尚所讲的道理。
D.小说塑造了一个如闲云野鹤般的高僧形象,他从容淡定,洞悉人性,睿智通达。
【小题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分析第段划线句的深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⑨段划线句与链接材料中描写年轻人和“我”的方法有何相同之处?各自在文中有何作用? 
【链接材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