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0
根据课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
(2)暮冥冥(     )(《岳阳楼记》)
(3)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4)陟罚臧否(     )(《出师表》)
(5)吾固不杀人(     )(《公输》)
2018·广东广州·中考模拟
知识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南潇湘       登峰造       必反       目远眺
B.暮冥冥       如履       利多销       厚今
C.国怀乡       日苦多       大势已       粗取精
D.把酒       大敌       背山       玉树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①段的景物描写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气势磅礴、水波壮阔的变化气象。又用“然则”引出提问式的议论,开启下文。
B.②③两段富有文采,作者以对偶、排比手法使两段内容形成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可理解为“不因为外界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此句表明了迁客骚人的共同情怀。
D.“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可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作者用这样一句感慨表达了对古仁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小题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种忧患意识激励后代仁人志士奋发有为。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明这种忧患意识各自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注: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③吾曹:我们。
材料二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则徐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余箱,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四十余日始尽。道光二十四年,(林则徐)新疆兴治屯田。周历南八城,濬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

(取材于《清史稿·林则徐传》)


注:①鸿胪寺:古代官署。②黄爵滋:清代官吏,倡导禁烟的先驱之一。③韪:是,对。④趸(dǔn) :整批地购入。⑤濬:疏通,挖深。

《短文两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          (2)清涟而不妖        (3)陶后有闻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紧扣“德馨”这个中心词,从室外景、往来人和室中事三个角度突出了“陋室不陋”。
B.两文都提及了古代名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委婉地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
C.乙文从不同方面描绘了莲的美好形象,其实目的在于以莲自喻,突出自己的“君子”风范。
D.乙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目的在于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