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2

雕花烟斗

冯骥才

(1)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2)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3)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正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4)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5)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6)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7)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8)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9)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10)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11)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12)“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小题1】依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
花房邂逅,感受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赏析下列句子
(1)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2)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小题3】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一开头描写凤尾菊的作用是什么?
18-19九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
知识点:冯骥才(1942-)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要留住这一天

冯骥才

①在我的私人藏品中,有一个发黄而陈旧的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唐山大地震后一切化为废墟的照片,那里曾是我的“家”。还有一页大地震当天的日历,薄薄的白纸上印着漆黑的字:1976年7月28日。

②变得怎么异样?是过于沉重吗?是曾经的一种绝望又袭上心头吗?记得一位朋友知道地震中我家覆灭的经历,便问我:“你有没有想到过死?哪怕一闪念?”我看了他一眼。显然这位朋友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不知这种突然的大难降临是何感受。

③如果说绝望,那只是在地震猛烈地摇晃的那几十秒钟的时间里。我感觉这次大地震持续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后来我楼下的邻居说,在整个地动山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喊,叫得很惨,但我不知道自己在叫。

④我的家在唐山大地震中化为一片瓦砾。墙角的一堆砖石差点埋葬了我和儿子。

⑤当时由于天气闷热,我睡在阁楼的地板上。在我被突如其来的狂跳的地面猛烈弹起的一瞬,完全出于本能,我扑向睡在小铁床上的儿子。我刚刚把儿子拉起来,小铁床的上半部就被一堆塌落的砖块压下去。如果我的动作慢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我紧抱着儿子,试图翻过身把他压在身下,但已经没有可能。小铁床像大风大浪中的小船那般颠簸。屋顶老朽的木架发出嘎吱嘎吱可怕的巨响,顶上的砖瓦大雨一般落入屋中。我亲眼看见北边的山墙连同窗户,像一面大帆飞落到深深的后胡同里。闪电般的地光照亮我房后那片老楼,它们全在狂抖,冒着烟土,声音震耳欲聋。然而,大地发疯似的摇晃不停,好像根本停不下来了,我感到楼房马上要塌掉。睡在过道上的妻子此刻不知在哪里,我听不到她的呼叫。我感到儿子的双手死死地抓着我的肩背。那一刻,我感到了末日来临。

⑥但就在这时,大地的震动突然停止,好像列车的急刹车。这一瞬的感觉极其奇妙,恐怖的一切突然消失,整个世界一片漆黑,没有声音。我赶紧踹开盖在腿上的砖块跳下床,呼喊妻子。我听到了她的应答。原来她就在房门的门框下,趴在那里,门框保护了她。我忽然感到浑身热血沸腾,就像从地狱里逃出来,第一次充满强烈的再生快感和求生渴望。我大声叫着:“快逃出去。”我怕地震再次袭来!

⑦过道的楼顶已经塌下来。我抱着儿子,与妻子跑到街口一个开阔地,看看四周没有高楼和电线杆,比较安全,便从一家副食店门口拉来一个菜筐,反扣过来,叫妻儿坐在上边,说:“你们千万别走开,我去看看咱们两家的人。”

⑧我跑回家去找自行车。邻居见我没有外裤,便给我一条带背带的工作裤。我腿长,裤子太短,两条小腿露在外边。这时候什么也顾不得了,活着就是一切。我跨上车,去看父母与岳父岳母。昨晚我睡觉前没有摘下手表,抬起手腕看看表,大约是早晨4点半。

⑨幸好父母与岳父岳母都住在一楼,房子没坏,人都平安,他们都已经逃到比较宽阔的街上。待安顿好长辈,回到家时,天已大亮。我将妻儿先送到一位朋友家,这家的主妇是妻子小学时的老师,与我们关系甚好。我又急匆匆跨上车,去看我的朋友们。

⑩从清晨直到下午4时,一连去了16家,都是平日要好的朋友。此时相互看望,目的很简单,就是看人出没出事,只要人平安,谢天谢地,打个照面转身便走。中午骑车在道上,我被一些穿白大褂的人拦住,他们是来自医院的志愿者,正忙着在街头设立救护站。经他们告知,我才知道自己的双腿都被砸伤,有的地方还在淌血。护士给我消毒后涂上紫药水,双腿花花的,我看上去很像个挂了彩的伤员。

⑪这样,在路上再遇到的朋友和熟人,他们得知我的家已经完了,都毫不犹豫地从口袋掏出钱来——不要是不可能的!他们硬把钱塞到我借穿的那件工作服胸前的小口袋里。那时的人钱很少,有的一两块,多的三五块。我的朋友多,胸前的钱塞得愈来愈鼓。大地震后这天奇热,我跑了一天,满身的汗,下午回来时塞在口袋里的钱便紧紧粘成一个硬邦邦、拳头大的球儿。掏出来掰开,和妻子数一数,竟有71元。我被深深地打动!当时谁给了我几块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30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清那些名字,却记得人间真正的财富是什么,而且知道这财富藏在哪里,究竟什么时候它才会出现。

⑫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温暖在人间。

⑬大地震后的第三天,我鼓起勇气,冒着频频不绝的余震,爬上我家那座危楼。我惊奇地发现,隔壁巨大而沉重的烟囱竟在我的屋子中央,它到底是怎样飞进来的?然而我首先要做的,不是找寻衣物。我已经历了两次一无所有。我对财物有种轻蔑感。此刻,我只是举着一台借来的海鸥牌相机,把所有真实的景象全部记录下来。此时,忽见一堵残墙上还垂挂着一本日历,日历那页正是地震的目于。我把它扯下来,一直珍存到今天。

⑭我要留住这一天。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设法留住的。在这种日子里,人总是在失去很多东西的同时,得到更多——关键是我们、能否看到。如果看到了,就会被改变,并因之受益一生。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地震后人们帮助“我”的具体事例。
【小题2】文章中多次写地震的情景,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地震惨烈的特点?
小铁床像大风大浪中的小船那般颠簸。屋顶老朽的木架发出嘎吱嘎吱可怕的巨响,顶上的砖瓦大雨一般落入屋中。
【小题3】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我要留住这一天”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冯骥才

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②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这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潦乱又沉重,但渐渐的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廓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那些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⑤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⑦您一听果然笑了,而且抓着这个笑话不放,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本来我想逗您乐,却被您逗得乐不可支。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⑪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说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⑫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养有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⑬您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没等我说,您又进一步说道,“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领导的工资也是人民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⑭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您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⑮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对人们依然始终紧拥不弃,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无限美好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⑯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⑰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

⑱我说:“我还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⑲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⑳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21)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22)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这因为,它不曾有过瞬息的静止;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hào hàn 又坦荡的生命。这也正是您的海。我心里的您!

注:冯骥才:作家,文化学者

【小题1】(1)在第(22)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o hàn____
(2)第②段加点词语“逼近”用得好,因为________
【小题2】本文回忆了作者和冰心交往的几件事,请细读文本,填写下表。
事件冰心形象
冰心与给她电话的“我”开玩笑有童心,机敏,率真,亲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与第⑲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永远要感恩生活。
B.年轻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
C.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D.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小题4】本文的首尾都谈到了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大海》,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小题5】请简析本文标题“致大海”的含义。
________
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四小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黄山绝壁松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眼里,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结合加点的文字和修辞手法,赏析下面的句子。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黄山绝壁松是令人敬畏而又生机勃勃的。
B.“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有的气质”和“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表现出绝壁松矛盾的个性,这也是艺术形象本该具有丰富个性的表现。
C.绝壁松历经磨砺却卓立不群,无论苍郁与枯败,都具有强者的品质:这是它给“我”震动的原因。
D.第④段介绍了黄山绝壁松恶劣的生长环境,第⑤段开始尽写它能够生长的原因。
E.作者表面上是赞扬黄山绝壁松的顽强和蓬勃感人的魅力。实则意在强调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
(4)作者在第③段写其他名松、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