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旃:通“毡”,毛织物。②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③羝():公羊。④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⑤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愈益欲之/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B.绝不饮/之不能尽其材
C.乃得/微斯人,吾谁与
D.卧起持/蛇之神闻之
【小题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
【小题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19-20九年级上·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小语在学习《桃花源记》,后,想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搜集了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请阅读小语搜集的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注释:①罗浮:罗浮山。②癯:瘦。③黾(mǐn)勉:尽力,努力。
【材料三】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

【材料四】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宋)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释:①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年,是年春,徐州大旱,时任太守的苏轼,率众赴城东二十里,在石潭举行求雨仪式。得雨之后,复率吏民往石潭谢雨。②睢盱,亦作“睢于”,喜悦貌。
【小题1】解释材料中的加点字。
答之
不知有汉
来告曰
④今将集而录之
【小题2】请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小题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小题4】小语阅读了材料后,发现苏轼对陶渊明十分佩服,请从材料二中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深服渊明”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5】小语读到材料二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一句时,颇有感悟,觉得陶渊明的文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一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谈谈对苏轼这句评价的理解。
【小题6】苏轼说“自谓不甚愧渊明。”请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的异同之处。
【小题7】小语在整理这几则材料的时候做了读书笔记,但出现了一些错误,请选出下列笔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出桃花源人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B.《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富于小说色彩;《桃花源诗》是五言古诗,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C.从苏辙的《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可以看出,苏轼纵使生活困顿,也醉心写文章,不失大家风范。
D.苏轼《浣溪沙》中“照日深红暖见鱼”一句中的“深”字用字准确精炼,为幽深之意,体现了环境清幽的特点。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然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所居栋摧,大星霣于庭,散为白气。已而卒,赠太尉,谥曰康肃。

尧咨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兄弟同时贵显,时推为盛族。

(选自《宋史·陈尧咨传》有删改)


【注释】①葺:修缮。②须索:勒索。③梃:棍棒。④困仆:被围困打倒在地。⑤摧:折断。⑥霣:通“陨”,降,落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但微________
(2)之久而不去________
(3)城壁器械久不 ________
(4)以气节自任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徐以杓酌油沥之。
(2)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
【小题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善射,当世无双”是作者欧阳修对陈尧咨的评价;“公亦以此自矜”表明陈尧咨恃才傲物的个性。
B.材料甲称陈尧咨为“康肃公”,一是表达尊敬。二是表明陈尧咨当时已经去世。材料乙是围绕谥号“康肃”的由来展开叙述的。
C.材料甲中的卖油翁是一位身怀绝技、气定神闲的智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向陈尧咨表明:射箭“十中八九”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熟练罢了。
D.材料乙“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展现了陈尧咨办事的能力;“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揭示其性格多暴怒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年十一,给事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尝与石知颙侍射苑中,连发中的,擢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边,以功迁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边兵未解,徙镇州行营钤辖,又徙定州。契丹围望都,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与敌战,身被数创,杀契丹枭将。迟明复战,而王继忠为契丹所执。耆还,因言天道方利先举者,请大举讨之,及上兴师出境之日。帝以问辅臣,以为不可。迁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明年,契丹兵复入,帝欲亲征,耆奏边事十余条,多论兵贵持重及所以取胜者。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

帝以耆历河东,稔边事,召耆至宣和阁,问地里险易状。耆因言:“云、应、蔚、朔四郡,间遣人以文移至并、代间,非觇边虚实,即欲熟道路。宜密谕代州,使自云、应、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余间道皆塞之以示险。”从帝东封,迁绛州防御使、殿前都虞候。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节选自《宋史》)


补充注释:①给事:供职,服务。②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③稔:熟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功南作坊使   
(2)卿尝请       
(3)明年,契丹兵     
(4)间人以文移至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以功迁南作坊使”的“以”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去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何战(《曹刿论战》)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
(2)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小题4】请找出与文中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小题5】这篇传记赞颂了张耆的哪些优秀品质,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