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4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如外人_____        (2)处处_____        (3)病终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B.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C.“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D.“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①②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17-18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中
知识点:山水游记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注:[縠[hǔ]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类丝织品。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水尤清          ________             (2)竹柏影                 ________
(3)杖听江声       ________             (4)夜阑风静彀纹平       夜阑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3】以上三文都写到了水,但表现的情景各异。[甲]文运用________写作手法,通过鱼的活泼可爱体现出水的清澈;[乙]文以水来表现________,[丙]文以水来表现________
【小题4】结合[甲][乙][丙]三文请比较柳宗元与苏轼二人在被贬后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小题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无与为乐者 (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③潭中鱼百许头 (      )             其境过清(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石潭记》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小题5】《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并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