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03
拓展阅读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周公诫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 ①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②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③相:辅佐。④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⑤守:保持。⑥恭:肃敬,谦逊有礼。⑦荣:荣华显贵。⑧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⑨尊盛:位高势盛。⑩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年时驰
(2)成枯落
(3)吾德行宽裕
(4)谦德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非宁静无致远
A.静修身B.非志无成学
C.子无鲁国骄士D.守之浅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父亲告诫儿子的话,他们有什么异同点?
17-18八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议论说理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学习方法、读书心得、求学经历,在古诗文中常有描述。请阅读以下三则有关读书求学的诗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丙】《送天台陈庭学序》(节选)宋濂

①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②子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将不一而已也。


注:①江边春水:指江中春水满堤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后常以春潮涌动喻指文思勃发。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艨艟巨舰一
(2)援疑
(3)其气
(4)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小题2】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小题4】【甲】诗形象描绘了一个____的生活场景;【乙】【丙】两文主要内容可用文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
【小题5】【乙】【丙】两文都是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请探究两文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6】仿照示例,根据文句用名句或成语体悟、提炼学习方法、读书心得,或根据学习方法填写文句。
文句学习方法或读书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________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2)________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边的题目: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B.行/天下之大道
C.骈死于/槽枥之间D.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为得也(苟且)B.万钟于我何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C.所欲有甚生者 ( 介词,比 )D.行道人弗受 (助词,的)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人们对“鱼”与“熊掌”的取舍写起,目的在于通过比喻引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再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然后强调“舍生取义”“人皆有之”,只是“贤者能勿丧耳”。
B.文章第二段用行道之人不食“呼尔”之食和乞人不不食“蹴尔”之食的事例,证明了“义”“人皆有之”——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C.文章第三段用一组对比排比句,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优厚俸禄的人的不“义”,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比喻的运用,引出了中心论点,证明了“义”重于“生”;对比的运用说明了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赞扬了舍生取义之人,批判了见利忘义之人;排比的运用,使论证逐层深入,说理透辟,气势磅礴,论辩有力。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