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63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     颠:颠倒,错乱
C.渐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     已:停止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水中             能谤讥市朝
B.石性坚重                    不知有汉
C.至石                       无丝竹乱耳
D.如                           如土石何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17-18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小说类纪昀(1724-1805)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尽则更出。环百里人皆熟识之。县市一富人,尝遗一衲袍,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闭。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节选自宋·郭彖《睽车志》,有改动)


【注】①丐:乞讨。②褐:粗布衣服。③营营:内心不安。④方寸:内心。⑤适:恰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尔而与之(      )
②所识穷乏者我与(      )
则更出(      )
④因一锁(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弗得          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B.万钟我何加焉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醉翁亭记》)
C.衣以出          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忽自悟一袍故     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自 得 袍 之 后 不 衣 而 出 则 心 系 念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5】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朗读下面句子时,加点词该用什么语气?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②嘻,吾几为子所累
(2)对于他人的给予,【甲】【乙】两文中的“乞人”最终都选择了拒绝,这样的选择分别反映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言文阅读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是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皆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将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及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注释】①延:邀请   ②谢:辞去   ③治状:写请帖
【小题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已晓字义               皆:都
B.一日父招万姓者饮     将:要
C.午不见写成               及:等到
D.父喜之,乃谢            去:与“来”相对,从此地到别的地方去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A.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B.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C.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D.子\怒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哩
【小题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富翁请了一位不懂教育的老师来教儿子。
B.富翁的儿子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像富翁的儿子那样自以为是。
D.儿子学有所成,富翁对儿子非常信任。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日中,相委而去。
(2)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
(3)儿已皆晓字义,何用师为?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
(1)年九十(      )
(2)杂然相(      )
(3)寒暑易节,始一(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不加增/安居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B.君之力/不疾也(《三峡》)
C.虽我死/丈夫冠也(《富贵不能淫》)
D.妻献疑曰/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固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小题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