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63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     颠:颠倒,错乱
C.渐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     已:停止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二石兽水中             能谤讥市朝
B.石性坚重                    不知有汉
C.至石                       无丝竹乱耳
D.如                           如土石何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17-18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小说类纪昀(1724-1805)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晋书·隐逸传》)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小题1】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意思是“邀请”。
B.“咸来问讯”中的“咸”与“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与“奇山异水”中的“异”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奇异”。
D.“尝采药至衡山”中的“尝”与《卖油翁》“尝射于家圃”中的“尝”都解释为“曾经”。
【小题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晋太元中”交代了①____________。“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写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开始与世人隔绝的时间、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②___________生活状态。
【小题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个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一)》)


[注释]①欻(xū):突然。②瞰:看,窥视。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巡:因有顾虑而徘徊。⑤罹:遭遇祸患。
【小题1】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        
A.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B.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C.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D.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目似瞑,暇甚               年与时驰,与日去
B.一狼得骨,一狼仍从          增笑耳
C.后狼止前狼又至             不思则罔
D.久,目似瞑                 友人惭,下车引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小题4】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甲文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乙文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防狼——卖狼。
B.甲文中屠户果断杀死了第一匹狼,是因为屠户早已明白那狼是以假寐来诱骗他的。
C.乙文中屠夫把肉挂在树上,使狼无法取肉吃,表现了屠夫聪明机智的特点。
D.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乙文中“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这些都充分表现了狼贪婪的本性。
【小题5】【甲】【乙】两文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文分别以“止增笑耳”和“亦可笑矣”作为结语,对狼的行为进行了精当的概括和评价,对文中的“笑”字你有怎样理解和体悟?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