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小题1】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小题2】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面。
【小题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小题4】如何理解结尾“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含义?
【小题5】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A.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B.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18-19九年级上·甘肃张掖·期末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端午的鸭蛋》(节选),完成各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小题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
【小题2】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小题3】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小题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
我选____处,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
【小题5】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中国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大地上席卷开来。雍容的西方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长大的感觉

   


       小时候的我,天真,幼稚,时时盼着长大;穿着姐姐的长裙、妈妈的皮鞋,在镜子前寻找长大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长大的感觉,才发觉自己的确已经长大了,成熟了……
       一个黄昏的下午,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家里静得出奇,只能听见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呼呼的风声。爸爸拿着报纸,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又使劲地将烟头按在了烟缸里。妈妈一个人愣愣地坐在沙发上。“妈,我回来了。”妈妈好久才回过神来:“噢!你,进去做作业吧。你应该长大了,懂事了……”后来,我才知道——妈妈下岗了。
       妈妈下岗,意味着我再也不能买样式新颖的衣服和新型玩具了,也意味着我再也不能买许多零食吃了,给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笼上一层阴影……
       下课了,同学们一个个都跑去买雪糕、冰激凌、我多少次将手伸进口袋,可一想到妈妈的下岗给家庭带来的困难,我又将手拿出来,端起一杯凉开水,喝了个精光。我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父母想想了。我不应该毫无顾忌地将口袋里的钱花完。这也许是一种长大的感觉吧。
       水壶里的水又开了,可我没有望着水壶大喊:“妈妈,水开了!”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水倒进了开水瓶里。因为我明白,自己长大了,不能什么事都依赖妈妈了;妈妈太辛苦了,让她多休息一会儿吧!妈妈,女儿已经长大了。
       妈妈有好些天没有高兴过了,总是一筹莫展、唉声叹气,今天是母亲节,我一定要让她笑一次。我砸碎心爱的小瓷兔,拿出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张精美的贺卡,里面盛满了我真挚的祝福。妈妈拿起贺卡,抚摸着我的头:“我的兰兰,真的长大了!”妈妈布满红丝的眼睛里,淌出了几颗泪珠;但妈妈的愁容却不见了,嘴角边,又·明显地挂着欣慰的微笑——一妈妈哭了,但妈妈也笑了。她是哭着笑的,笑着哭的。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确长大了。我终于找到了长大的感觉,是温馨的、甜蜜的,又是多种滋味交融的。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我不应该毫无顾忌地将口袋里的钱花完。
毫无顾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壶里的水又开了……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水倒进了开水瓶里。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写道:“妈妈布满红丝的眼睛里,淌出了几颗泪珠;但妈妈的愁容却不见了,嘴角边,又明显地挂着欣慰的微笑——妈妈哭了,但妈妈也笑了。她是哭着笑的,笑着哭的。”仔细阅读这些语言,体会妈妈此时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小题3】本文作者是从哪几个细节来写自己长大的感觉的?
【小题4】为什么文中说长大的感觉是温馨的、甜蜜的,又是多种滋味交融的?
阅读《夜织》,回答小题。

夜织

那是个风很野的冬晨,听着就让人发慌。我被裹得像个粽子,两只小手却光着,奶奶昨夜已是翻箱倒柜,要找出那副手套来:“我明明记得从老家带来了呀。”可愣是没找着。

“你早上忍忍,我日里赶一副。”奶奶那干惯粗活的手从未失巧,就是样式有些老旧。“你给我钱,我去路摊上买一副不就好了嘛!”我说。

“太贵了!”奶奶低语,“太贵。”

我把手往衣服口袋里一插,悻悻地上学去了,可口袋再严实也有缝,刺骨的寒风一个劲地往缝里钻。我走了三里多路,跑进教室时,身子是滚热的,可手又冰又红,感觉血液冻住了似的。听写时,我连笔都握不牢。我的字并不差,可这回二十个听写词语里,竞挑不出一个像样的。

中午,我把听写本往奶奶面前一丢,一言不发。她看看我红肿未消的手,又看看听写本,粗重地吐了一口气,随即倒了一盆开水,调好水温,对我说:“泡泡吧,免得生冻疮。”

我将手浸下,身子为之一暖,却没接奶奶的话。她说上午被事绊住了,下午还得继续。我还是没说话。隔两分钟,她就帮我续一次热水。

“你还不如给我钱去买。”我虽这样说,但并不认为奶奶会爽快地给我钱。果然,她说:“下午暖和,不用戴手套,我晚上一定给你织好。”

我只吃了半碗饭,就回学校了,这是我的抗议。这些年,妈妈都有汇来我的生活费。可奶奶从没主动给过我零花钱,我讨要也不给,有时在人前连哭带滚,她或许会给个五角,又希望我能将它塞进储蓄罐里。

奶奶是在晚饭后才开始拆一件绿色旧毛衣的,这就是将给我织手套的毛线。早听她说过,那毛衣已重织过三回了,毛线已很纤细,深绿也成了浅绿。“旧毛线还有什么暖气。”我捏着怪腔说。奶奶说,不会的,她有法子。

我泡好手脚,抱着个暖瓶,去隔壁房间睡了。奶奶坐进被窝,关了灯,骨针和毛线交缠起来,她手艺纯熟,只需偶尔借一下马路上投射进来的汽车灯光。细想,她对自己才叫吝啬,一早外出办事,来回要一天,若是忘记带饭团,她也不肯买个包子什么的,就一直饿着

我半夜转醒,下床小便,见奶奶的房门露着一条缝,时不时闪进来一道光,映出了她的双肩,她还在一针一针地织着手套。也许她真的老了,那么点儿大的手套以前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次忙到了半夜还没完工。

我忽然心生歉意,说:“奶奶,你早点儿睡。”她说:“好,马上就好,你快去躺下。”

我转身回去,转得很利索。

等我再次醒来,天已微亮,枕边赫然放着一副毛线手套,五指张开,每指露半截指头,没有任何图纹,但很紧实,也很厚。细看,竟是双层的,用力拉扯,毛线之间看不出一丝缝隙,套在刚出被寓的手上,真的好暖和,不输毛皮手套。

平日这光景,奶奶已在给我准备早饭了,这会儿竞没一点声响。我匆匆跑进奶奶房里,她没脱衣服,靠着被团,微鼾起伏。床边放着一条浅绿的短围巾,一顶浅绿的小帽,一只浅绿的袜套,还有未完的小半个拽在她手里。

“一口气做完,省心省力,以后也不会忙乱。”奶奶忽然跳下床,“呀!我马上做,外面很贵!”她说的是早饭。

再精致的手套也有破旧的一天,遗憾的是,那份手艺也随奶奶仙逝而被埋葬了。其实,回忆起来,那个通宵之夜本是一个温暖之夜。(选自《知识窗》)

【小题1】文章标题是“夜织”,奶奶一夜共织了哪些东西?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文段④中的加点词“钻”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有何作用?
【小题4】说说我“我匆匆跑进奶奶房里,靠着祓团微鼾起伏”情景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小题5】说说你对文末“其实,回忆起来,那个通宵之夜本是一个温暖之夜”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