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50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并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A.脊梁。自信力的有无,B.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小题2】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敌论点犯了怎样的逻辑错误?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AB两处词语的含义。
A.脊梁                           
B.状元宰相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5】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民族的脊梁”又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一例说明。
16-17九年级上·新疆哈密·期中
知识点:议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新闻评论《中秋明月勾起深沉家国情》,完成小题。

①皓月当空,又是中秋月明时。

②千百年来,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一部美轮美奂的神话诗歌集锦。“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动人的故事为中秋节增添了几分韵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在中华大地流淌中不断传承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中秋节是国人无法割舍的,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无尽的浓情思念。每逢中秋佳节,吃一块月饼聊慰乡愁,赏一轮明月遥祝亲人早已蔚然成风。

③中秋是庆祝丰收的时节,史上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恰与中秋节“摩肩接踵”,从粗犷的东北大地,到温婉的江南水乡,举国欢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④于今抬头凝望,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还是李白、苏东坡等大师仰视过的同一个月亮,月光皎洁妩媚。

⑤但走遍天涯海角,却道是故乡月最美!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秋节散发着浓郁的亲情、深厚的故乡情,蕴藏着家人团圆、家庭美满的内涵。但家和、民安、国泰素来一脉相承,素来浑然一体,皓月中也传递着浓烈的家国情。“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⑥中秋明月演绎千年,看人间冷暖,看历史向前,如今,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然换了人间。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步入天空,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启用,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试验成功,航天科技让古老而新兴的中国与太空越来越接近。而刚刚闭幕的2018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中国描摹了一幅生动的发展图景:迎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以人工智能为先导的新动能驱动下,神州大地充满创新的灵气和生机,正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正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⑦国家和平安定,人民方能幸福安康。秋高气爽,月光如水,中秋节带给人们的是绵延的乡愁,更是保家卫国、增强国力的使命。这世上不是没有战乱之苦、枪林弹雨、颠沛流离,只是我们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沐浴着温柔月光,享受着和平安宁。没有什么比世界和平更珍贵,没有什么比国泰民安更重要。一捧月光清澈洒下,一块月饼慢慢咀嚼,这其中应品出家国情怀,也应将忧国忧民的意念转化为振兴中华的行动。

⑧在意义重大的传统佳节,我们也要防止节日的“嬗变”。中秋过节,不是饕餮盛宴,月饼中也有大学问,也能品出文化积淀;中秋过节,不是商家的狂欢,节日本身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传统的文化意韵不能被亵渎;中秋过节,不是例行公事式的问候,现代IT移动终端让亲情蒙尘,隔屏相望终不能替代温暖的怀抱;中秋过节,不是月色掩护下的“大红包”,“送礼式过节”不是官场正道,廉洁自律才能与皎洁月光争相辉映。

⑨重拾中秋文化,坚韧如丝,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修补错位,质本洁来还洁去,传递中秋传统的人文魅力,让节日返璞归真,让月色明净撩人。

⑩“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明月勾起我们深沉的家国情怀,也必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中国青年网2018.09.23)

【小题1】对于中秋节,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中秋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小题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______……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小题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小题5】结合上下文为第④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希特勒的橡树要不要砍掉

石嘉

⑴在波兰小镇亚斯沃,最近发生了一条新闻。

⑵1942年4月,希特勒在他53岁生日时,把一棵橡树苗装在一个用纳粹旗帜包裹的盒子里运抵该镇,作为礼物。当时的纳粹占领当局为栽种树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两年后,纳粹军队在苏联红军的进攻下败退,离开时对该镇进行了清洗,但这棵橡树躲过了灾难并幸存至今。如今,它枝繁叶茂,高达12米。

⑶亚斯沃镇政府考虑砍掉它,以消除该镇与希特勒的任何联系。但镇政府的拔树计划引发了争议,部分居民认为这棵橡树没有伤害任何人,也没有犯下任何罪行,因此请求当局保留这棵树。

⑷亚斯沃镇政府的做法恐怕是大多数政府的考虑。波兰在二战期间饱受纳粹德国的蹂躏,从民族感情上讲,让一棵希特勒赠送的橡树活着,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或者把它砍掉,或者将它陈列在博物馆里警示后人,这是通常的做法。但问题在于,砍掉这棵树,是不是就能砍掉亚斯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悲痛记忆,是不是就能够让亚斯沃人从此走出希特勒的阴影?

⑸处理历史遗产是一件有技巧的工作。它处理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一座墙或者一座房子,它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给当今的社会寻找一个定位。换句话说,处理历史遗产就是对现实的定位。尤其是对于战争中受伤害的民族来说,战争的历史遗产常常会勾起仇恨。要让民族心理走出这种仇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遗产统统消灭。毕竟这些遗产作为细节,是每一个民族成长的一部分。

⑹更多的时候,对于负面历史遗产的保存和妥善处理,更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将负面的历史也作为国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放起来,比如德国在保留大量二战遗迹的同时,还在2003年决定在希特勒总理府的遗址上修筑一座犹太人纪念馆,以祭奠当年在纳粹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600万无辜犹太人。

⑺没有人会选择忘记历史,但是怎么记住历史,需要人们在坚守和宽容之间做选择。人们宽容一个战争遗迹的存在,其实正是坚守一种不能忘却的信念。因此,对于波兰的小镇来说,这棵树实际上与小镇受伤害的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与其砍掉,不如注明;与其遗忘,不如牢记。留住这棵树,就让更多的人能够记住这棵树背后有一段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⑻波兰的命题不仅仅只困惑波兰人,其实在多数遭受战争侵害的民族,人们至今或多或少还能够在记忆深处找到这棵“希特勒的橡树”。从物质上消灭这棵树并不难,但是在心灵中给这棵树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⑵段和第⑺段都提到了波兰小镇的这棵橡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赏析第⑷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⑹段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